民间小戏登上长安大戏院 鹧鸪戏艰难发展

2013年09月19日 10:31作者:马景阳来源:大众日报

它没有国粹京剧般宏大的唱腔,却有着鹧鸪鸟啼般的别样婉转;它没有同属独剧种五音戏般的专业队伍,却有着一个村落祖辈传承的老艺人。“官清民顺,做清官训教黎民……”清润绵长的腔调,融入了鹧鸪鸟啼的圆滑与婉转,基调欢快却又惹人哀婉忧思。

  鹧鸪戏的演员们在首都长安大戏院演出。

  它没有国粹京剧般宏大的唱腔,却有着鹧鸪鸟啼般的别样婉转;它没有同属独剧种五音戏般的专业队伍,却有着一个村落祖辈传承的老艺人。这就是鹧鸪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淄博地方戏曲文化。

  “官清民顺,做清官训教黎民……”清润绵长的腔调,融入了鹧鸪鸟啼的圆滑与婉转,基调欢快却又惹人哀婉忧思。7月2日晚,首都长安大戏院内座无虚席,一曲鹧鸪戏《宝莲灯》令全场沸腾了。两次谢幕后,首次进京演出的淄博农民艺术家们热泪盈眶……

  首演登上戏曲最高大舞台

  “长安大戏院被公认是中国戏曲界的最高殿堂,鹧鸪戏在淄博民间传唱了这么多年,能够受邀在此演出,是对我们的最大认可。”日前,记者见到淄博市永昌鹧鸪戏演艺剧院创办者刘永昌时,已年过花甲的他仍难掩激动。

  在鹧鸪戏《宝莲灯》中,刘永昌饰演主角刘彦昌,与参与演出的50余名演职人员一样,自3月份接到进京邀请起,这些朴实的农民艺人便放下了家里的农活,一心扑在排练上。“过去我们的演出都是到村里、镇上演给农民看,几乎没有登过正规的大舞台,更别提长安大戏院,很多演员连北京都没有来过。”女演员孙俊玲告诉记者。

  虽然难掩紧张也不够专业,但7月2日晚的演出仍然收获了超乎想象的成功。演出结束后,大戏院里观众的叫好声不绝于耳,掌声经久不息。演员谢幕、灯光关闭后,现场观众们仍迟迟不肯离去。“戏院管理灯光的恰是一位淄博老乡,见此情景破例再次开灯,让观众们登台与我们演员合影、交流。”刘永昌说,演出10点结束,然而一直持续到11点,鹧鸪戏演员们二度谢幕后,才终于散场。

  “观众们的热情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对鹧鸪戏充满好奇又满心喜欢,不停地问我们什么时候会再去演出。”孙俊玲兴奋地说。

  在民间已流传了200多年

  记者了解到,鹧鸪戏在淄博民间已经流传了200多年,作为全国仅有的独剧种之一,也是唯一一个由村完整保护下来的剧种,鹧鸪戏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清朝乾隆年间,相传有一女子因婚姻不幸到崂山带发修行,其间经常听到鹧鸪鸟鸣叫,久而久之,从鸟鸣中悟出了一种声腔,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众人听后交口称赞,在传唱过程中逐渐演变为鹧鸪调。为将此调传承下来,女子来到齐国故都临淄西北三十里的凤凰山之阴(今上河村),见这里风景秀美,民风淳朴,便住了下来,每天在槐荫树下传授此戏。

  “最初鹧鸪戏只是一种不太成型的民间小调,在临淄上河村落地传承后形成了既有乡土特色,又有生活气息的民间特色地方戏。”刘永昌告诉记者,鹧鸪戏经过多年发展,到第5代传人时已经走向了专业化。1933年,第5代传人刘克政带领的鹧鸪戏班就曾与当时号称五音泰斗的鲜樱桃带领的五音戏班同台对戏,名噪一时。

  此后,鹧鸪戏经历几度衰退。直到2000年,临淄区朱台镇上河村正式成立了淄博市鹧鸪戏剧团。最初,演员们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河村村民。“在当地小有名气后,剧团又到沂源、博山等周边区县的村镇上演出,也充实了不少新演员。”刘永昌告诉记者,除了淄博及周边地区的爱好者慕名参与,还曾一度有山东艺术学院的戏剧专业毕业生加入剧团。

  13年艰难发展6易排练场

  首场专演就锁定长安大戏院,在很多人听来,鹧鸪戏是幸运的,但却又是何等艰难,曾6易排练场。    

  只有刘永昌和他的团员们知道,13年走来有多么不易。2000年,淄博市鹧鸪戏剧团成立之初,是在上河村村民孙庆平家中排练的,30余名热爱鹧鸪戏的村民集资10万元购置了演出的服装、道具等,支起台子成为了第一批团员。“那时候的排练都是利用农闲时间,偶尔去邻村演出都是自己搭上租车钱。”刘永昌说,直到2007年,鹧鸪戏成功申请了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清楚地记得那天是6月1日,在临淄原高阳镇政府的老院子里,淄博市鹧鸪戏剧团正式挂牌,剧团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那是3排平房,还有一个大棚,虽然条件有些简陋,但对我们来说已是莫大的欢喜。”刘永昌说,为了更广泛地将鹧鸪戏传承下去,剧团开始对外招收学员,但仅仅依靠外出演出的报酬根本无法维持剧团的运转,老团员们就集资给新招收的学员们发工资,相互鼓劲,共同坚持。2008年6月,因为特殊原因,剧团从老镇政府的院里搬了出来,辗转租借到附近一个老派出所的3层小楼上。2010年,租借地易主,剧团又不得不再次搬家到了附近一处老供电站。“曲曲折折10年下来,剧团的老艺人们已经搭进去三四十万。”刘永昌告诉记者,2011年,鹧鸪戏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一年剧团又一次搬家到了淄川双杨的一个废弃兵营里,条件有了明显好转。今年初,在临淄区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正式注册淄博永昌鹧鸪戏演艺剧院,搬回临淄齐园。

  “现在剧团的环境很好,齐园上下20多间房供演员住宿和排练。”刘永昌说,剧团能有今天多亏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支持,然而剧团里越来越多老团员都唱不动了,新来的高素质团员却留不住。也许走上长安大戏院只是美好开始,鹧鸪戏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