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不仅是一部领袖传记

2013年01月18日 13:52作者:来源:北京青年报

《邓小平时代》一书,并没有深奥的理论或复杂的论证,笔法流畅,某些细节、词句体现着对可读性的追求,但这本书的骨肉和气质又不是一般的“领袖传记”,取材、论述都守着学术的边界。

   

    《邓小平时代》一书,并没有深奥的理论或复杂的论证,笔法流畅,某些细节、词句体现着对可读性的追求,但这本书的骨肉和气质又不是一般的“领袖传记”,取材、论述都守着学术的边界。

  《邓小平时代》不难读,但想完全理解它也并非那么容易,特别是对于年轻一辈的读者。记者采访了三联书店的编辑叶彤和舒炜,他们与出版过程相始终。《邓小平时代》有何特色?请两位“吃透了”这本书的编辑解读之。

  不仅是一部领袖传记

  更是一部时代传记

  把《邓小平时代》看做“邓小平传”,不太准确。当然它有传记的大概轮廓,比如写到了邓小平早年的革命生涯,还有“文革”岁月等等,但主要的笔墨还是放在他1974年恢复工作之后,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2年南方谈话这一段,写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关键的转变时期。重要的事件一一写到,可以作为当代史来看,是一部美国人写的中国当代史。其实,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Deng Xiaop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邓小平与中国的转型》),但作者说他也很喜欢中文版的这个书名,因为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想法。

  不以内幕消息和新材料取胜

  更重要的是历史解释的新框架

  傅高义写《邓小平时代》用了十年。他所依据的材料,主体部分是中国大陆的出版物,是公开发表的。第二部分材料,是国外、境外的出版物和美国、香港图书馆的档案资料。还有一部分材料是他的独家访谈,比如当年邓小平的部下、家属,相关学者,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的政要、外交官等等,这部分是有新东西的,比如关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邓小平的外交、军事行动,有些东西是从国外过来的,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

  比较熟悉、关注这段时期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书中的新史料不多。但傅高义这本书并非以新材料取胜,他的贡献是在基本的事实基础上,给出一个历史解释的新框架,而且大体靠谱。他是学者,在这一点上还是可以保证的。当然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看法。

  不给人贴标签,而是展现出

  时代变局中治理国家的复杂性

  傅高义对邓小平的政治性格,描述得充分而准确。对高层一些人事关系的叙述和理解,也让人感兴趣。不过,傅高义写的绝不是什么“恩怨”,更不是“八卦”、“秘闻”。

  而且,傅高义没有轻易地把某个人划成“改革派”或“保守派”。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不同的力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矛盾固然有,是给他们贴上标签还是尽量真实地呈现他们各自的作用呢?傅高义没有将其视为彻底的二元对立,对某些人的看法和目前习见的有所不同。

  不是一本刻板的学术书

  写作面向普通读者

  傅高义写《邓小平时代》,最初的目标读者是美国大众,想让美国人多了解中国,多了解亚洲。所以这本书的行文不刻板,不枯燥,而是颇为流畅好读,有时还会点缀一些有趣的花絮,诸如邓小平和李光耀会谈,忍着不抽烟之类的细节。

  不过,傅高义毕竟是学者,他使用材料、表达意思力求客观,有时也会很含蓄。编辑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英文原版中有两张邓小平和陈云的合影,一张拍摄时间较早,是两人在爬山的途中休息,一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两人坐在主席台上,我们就想能不能去掉一张?毕竟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人的合影基本都是一张。但是傅高义不同意,他坚持两张照片都要用。这类细节,读者不一定看得出来,其实含蓄地表达了傅高义对邓、陈关系的重视。

  不是百分之百原貌

  但其叙述框架颇有价值

  相对于原书,大陆版做了一些调整,最终的呈现依然正面地深入到了这个时代,对有争议的问题没有回避,力求客观。傅高义确实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也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提供了一些新东西。他的某些看法,在西方有人是不满意的。

  傅高义的基本看法是,邓小平既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也坚定地维护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这两条线索,在书中是非常鲜明的。全书读下来,也不难看出他对邓小平的钦佩之情,但他的叙述总体上还是保持得比较客观的。

  傅高义对自己的书有自信,他说近些年之内,别人写邓小平,很难超过他。

  译笔传达文字感觉

  译者冯克利教授任教于山东大学,研究领域是政治学、政治思想史等,译过哈耶克、韦伯等许多名家著作。他的学术翻译很受称赞,能够传达文字感觉以及某些含蓄的褒贬。

  文/本报记者 尚晓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