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第一书记”:用行动书写使命和光荣

2013年01月22日 17:56作者:李龙来源:大众网

从4月份驻村以来,山东省委党校“第一书记”工作组牢记使命和重托,摸情况、理思路、破难题、谋发展,努力把帮扶村的事情办好。近一年过去了,在省委党校 “第一书记”工作组的努力下,三个帮扶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村子里许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村民们也不愁致富路了,帮扶村呈现着勃勃发展之势。

    大众网临沂1月22日讯记者 李龙)从4月份驻村以来,山东省委党校“第一书记”工作组牢记使命和重托,摸情况、理思路、破难题、谋发展,努力把帮扶村的事情办好。近一年过去了,在省委党校 “第一书记”工作组的努力下,三个帮扶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村子里许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村民们也不愁致富路了,帮扶村呈现着勃勃发展之势。

  谈起近一年取得的工作成绩,比较健谈的三位“第一书记”却变得木讷起来,倒是帮扶村的村民们东一言西一句地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努力,他们的艰辛,他们为村子带来的变化。三位“第一书记”一边听着村民的夸赞,一边还是称希望村民对他们的工作多提意见。工作组组长、米峪子村“第一书记”陈阵告诉记者,“近一年来我们在帮扶村的工作,概括来说,其实就是干好三天的工作:昨天、今天、明天。”

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安世银(左三)视察调研“第一书记”工作

    “昨天:入户摸底调研”

  “摸底调研既是一个我们了解村情民意的过程,也是快速拉近我们与村民感情的一个方法。跟你们做记者的一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双河村“第一书记”邱磊笑着告诉记者。

  按照省委的要求,“第一书记”前期的任务就是“摸底子”。通过调研来熟悉村情民意、沟通思想、加深感情,通过调研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请教、谋划工作思路。按照要求,“第一书记”要一人包一村。为了发挥合力,省委党校 “第一书记”工作组在确定每人的帮包村后,还整合力量,共同下村调研,共同研究问题,共同确定思路。一方面发挥了集体智慧,众人拾柴;另一方面,还在地方干部、群众以及其它选派单位面前树立党校的良好形象。

  “我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就是每户村民都走访,在走访结束后,我们可以告诉自己,这家的情况我都能了解。具体熟悉到什么程度,我可以给你举例。外村人来找某位村民,我们就能够告诉他这位村民的家在村里的什么位置,大门朝哪,现在谁在家……”双峪村“第一书记”陈坤说。

  经过前期调研发现,省委党校负责帮扶三个村:米峪子村、双峪村和双河村,都是典型的“空心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村子剩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非常简陋。米峪子村和双峪村都是由两个以上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各自然村原来都有村委班子,合并后存在着“村合人不合”的现象,各村派出一名或两名干部组成了新的村委,基本上是各人管各村的事。村里没有一分钱集体收入,村委成了个“空架子”。双河村干群矛盾也比较突出,新换的村班子要在群众中真正树立威信还要有个过程。“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就曾在下村乡驻扎,老区人民无私奉献、毁家支前,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才换来了新中国。60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这样贫困。我想,“第一书记”到村里抓党建、促脱贫,应该算是组织让我们来报恩的。由此, 干不好工作食不甘味、当不好‘第一书记’誓不罢休的决心油然而生。” 陈阵握紧拳头说。

  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要求,省委党校 “第一书记”工作组提前制定了“第一书记联系卡”、《进村入户调查表》,逐家逐户进行调研,做到对每户家庭的人员构成、健康状况、收入来源等基本情况熟记在心;对班子的状况、收入来源等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对县情、乡情、村情,尤其是村子贫困的根源、群众的需求和发展的优势,真正摸清吃透。

  在乡、工作区领导的支持下,他们陆续召开了两委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大会。米峪子村“第一书记”陈阵说:“通过会议我们是想让村委领导、村民们知道,‘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同坐一条船’、‘同唱一台戏’,各项工作需要大家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工作原则是指导不指责、到位不越位、帮带不包办、帮忙不添乱。同时我们承诺,驻村工作决不给村子添麻烦,决不增负担。”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摸底,“第一书记”们身子瘦了,脸变黑了,话变土了,也真正变成了村里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