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造血记”(2):铺“希望路” 8个老村焕新颜

2013年09月17日 14:30作者:姜洋 马俊骥 石少军 满志旺来源:大众网

平原县腰站镇小芝坊村有一棵远近闻名的千年唐槐,据说是1300年前建村的时候种下的,老槐树的树干早已干枯倒伏,上面发出的几条新枝却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平原县腰站镇、三唐乡的8个村子里,“第一书记”们改电网、修马路、装监控、建扬水站……让老村庄旧貌换新颜,像“千年唐槐”一样重新焕发出生机。其间,40年的老土路变成柏油路,220多名孩子上学不再“拖泥带水”;“电子狗”取代了牧羊犬,村民睡上了安稳觉;小村庄修上了“下水道”,跟城市里一样干净利索;扬水站送水到地头,再也不用通宵排号给田地“找水喝”……翻天覆地的变化,把一个个崭新的村庄呈现在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眼前。

  编者按:

  9月10日至9月13日,大众网“走近‘第一书记’,共建美丽乡村”报道组来到德州市平原县三唐乡、腰站镇两个乡镇,或者在辣椒大棚里,或者在修路工地上,或者在村民活动中心,或者在“党员家庭”牌前……大众网记者多角度、广视角地采访了8位“第一书记”,发现村民眼中的“书记”,记录他们带来的耕作模式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变化、文化惠民带来的变化、产业兴村带来的变化、党建思想带来的变化,体验第一书记们变“输血”为“造血”、从收入致富到思想“致富”的诸多故事。当前,一场平原“造血记”正在这里轰轰烈烈的上演……

  即日起,大众网将刊发“平原‘造血记’”系列报道,尽呈“第一书记”风采与他们带来的乡村变化。

  平原“造血记”(2):铺“希望路”,8个老村焕新颜

  大众网记者 姜洋 马俊骥 石少军 满志旺

腰站镇小芝坊村的“千年唐槐”,树干已经干枯倒伏,新枝生机勃勃。记者 马俊骥 摄

三唐乡曲庄村的主干道,烂泥路修成沥青路,村民没事的时候可以在路边聊天散步。记者 马俊骥 摄

听说孩子们每天上学走的土路要铺沥青了,芦庄村的村民们都要过来看看。记者 姜洋 摄

一台推土机正在三唐乡芦庄村的土路上平整地面。记者 姜洋 摄

  平原县腰站镇小芝坊村有一棵远近闻名的千年唐槐,据说是1300年前建村的时候种下的,老槐树的树干早已干枯倒伏,上面发出的几条新枝却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平原县腰站镇、三唐乡的8个村子里,“第一书记”们改电网、修马路、装监控、建扬水站……让老村庄旧貌换新颜,像“千年唐槐”一样重新焕发出生机。其间,40年的老土路变成柏油路,220多名孩子上学不再“拖泥带水”;“电子狗”取代了牧羊犬,村民睡上了安稳觉;小村庄修上了“下水道”,跟城市里一样干净利索;扬水站送水到地头,再也不用通宵排号给田地“找水喝”……翻天覆地的变化,把一个个崭新的村庄呈现在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眼前。

  铺上学路:

  40年土路终铺沥青,220名孩子不再“拖泥带水”

  9月10日下午15:00,大众网记者来到三唐乡芦庄村东头的一条土路前时,这里已经围了不少村民。“俺是来看修路的!盼了40年,‘第一书记’终于要帮我们把这条路给修了。”村民宋迎荣高兴的说。

  68岁的村民王德龙家就在这条土路边上。他告诉记者,这条泥土路已经有40多年历史了,路的另一头是芦庄、冯庄、曲庄、于圈四个村的唯一一所幼儿园加小学--鲁能希望小学,再加上周围9个村在此就读的学生,共有13个村的220多个孩子都要踏着这条坑洼路上学,其中就包括王德龙上二年级的小孙女。

  “最发愁下雨天去送孩子上学了,路上全是泥浆子,脚踩进去就拔不出来。”王德龙说,每到下雨天,泥土路就变成“泥汤路”,一不小心就滑一跤,为了安全起见,村里人只能从村东面多绕15公里路送孩子上学。“送孩子上学、进乡、上地里干活,都得走这条路,太不方便了!”王德龙说。

  自6月以来, 因为下雨,62岁的村民刘兰风在送孙子上学时迟到了好几次,孩子急得直哭。“骑摩托车多绕一圈就得半个多小时,走路得俩小时!”刘兰风说,“大人下地干活是小事,耽误了孩子上学可是大事啊!”

  9月9号下午,两辆工程车开到了芦庄村,停在了土路边,刘兰风跑去一打听,原来是三唐乡的“第一书记”们要帮他们修这条老土路了,赶紧招呼邻里乡亲来“围观”。“这条路要是能修好,可是解决了十几个村子好几百口子人的大问题啊!”刘兰风高兴地说。

  9月10号下午,德州市“第一书记”临时党委书记、袁家寨村“第一书记”刘玉富带记者来到了这条通往希望小学的土路前,一台小型推土机正在进行平整作业。

  “如果天气好,五六天就能完工了。”刘玉富告诉记者,修路预计需要资金44万元,全部由“第一书记”们筹集到位,修好的路全长将有1200米,全部铺沥青。“水泥路虽然寿命长,不过太硬,容易开裂,石子露出来了既硌轮子又不好看;沥青路寿命稍微短点,不过路面软、膨胀性能好,不容易被压坏,相比起来更适合村里的情况。”为了修路,刘玉富做足了功课。

  一直默默无闻的小土路如今受到周围十几个村子的关注,刘玉富琢磨着要给这条路起个响亮的名字。“路那头是希望小学,孩子们在上面走着去上学,我就想叫它‘希望路’,孩子是我们国家的希望,这条路也承载着村子新的未来和希望。”刘玉富说。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魏鹏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