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挖井记”(1)深挖200米,庄稼不再喊渴

2013年12月03日 22:08作者:张帆 赵洪栋 李蕾 李泽来源:大众网

水是农业的命脉,但是在缺水的泰安市东平县梯门镇,农田灌溉用水成了来到村里的“第一书记”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找路子、筹资金,一眼眼的灌溉井正打向了梯门镇的深处,不仅涌出了甘甜的清水,更是让梯门镇的农民能通过种植增产、增收。

在东柿园村,一眼灌溉用井也正在开凿,泥土在打井机的轰鸣声中四处飞溅。记者 张帆 摄

来自食品医药监督管理局的“第一书记”王洪坤向大众网记者介绍东平县梯门镇的地质结构。记者 张帆 摄

北陈村村民在新建的健身广场上活动。记者 张帆 摄

来自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第一书记”王洪坤向柿园小学的孩子们送上了校服。记者 张帆 摄

在董庙村,一座可以通过大型车辆的大桥正在铺设着钢筋。“第一书记”王伟告诉记者,这座桥很快就能通车了。记者 张帆 摄

在西柿子园村村委会的一面墙上,有一个大屏幕,从屏幕上可以看到村子主要干道的情况。“第一书记”张保运说,自从有了这个,村子里就能“夜不闭户”了。记者 张帆 摄

  编者按

  在梯门镇,缺水是“第一书记”所在村子最大的发展瓶颈。为此,“第一书记”们找路子、筹资金,挖地200多米,打出了一眼眼可饮用、能灌溉的水井,也打开了与村里百姓们沟通融合的“心井”。

  11月6日至11月8日,大众网“走近‘第一书记’,共建美丽乡村”报道组来到东平县梯门镇、商老庄乡两个乡镇的10个村子里,与10位“第一书记”在田间地头促膝交流,与受益的村民们共同体味“第一书记”们在基础设施、产业兴村、文化惠民、党建思想等方面为村子带来的巨大变化。

  即日起,大众网推出“东平‘挖井记’”系列报道,尽呈“第一书记”们为改变村子现状而呕心沥血、劳苦忙碌的一个个“挖井”故事。

  东平“挖井记”(1)深挖200米,庄稼不再喊渴

  大众网泰安12月3日讯记者 张帆 赵洪栋 李蕾 李泽)水是农业的命脉,但是在缺水的泰安市东平县梯门镇,农田灌溉用水成了来到村里的“第一书记”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找路子、筹资金,一眼眼的灌溉井正打向了梯门镇的深处,不仅涌出了甘甜的清水,更是让梯门镇的农民能通过种植增产、增收。

  守着东平湖“喊渴”,深挖200多米打出灌溉井

  从地图上看,东平县梯门镇的位置相当不错,除了与有“小洞庭”之称的东平湖同属一辖区外,更与有着“小泉城”之称的平阴洪范池镇相连。虽然四周环水,可梯门镇却是个缺水镇。

  来自山东省食品医药监督管理局的梯门镇西瓦庄村“第一书记”郭锋告诉记者,从3月份来到梯门镇的第一天,就知道这个地方缺水。“有的时候开车从济南到平阴一路都在下雨,心里那叫一个高兴,觉得我们村里也下雨了,可是一进梯门镇的地界儿,雨就停了,地上干干的,一点儿没有下过雨的痕迹。”

  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水是影响着生计的重要因素。梯门镇的麦田灌溉没有保障,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如果天不下雨,收成最低的时候一亩麦田只能收获几十斤麦子,不仅不能收回成本,连麦种也不能保证。

  要想让农民致富,不能真的靠“天”吃饭,从省食品医药监督管理局来到梯门镇的5位“第一书记”决定首先要给村里打井,让农民解决灌溉的问题。

  打一眼小小的灌溉井,在梯门镇是个大工程,梯门镇土层浅,从地表算起也只有四五米的泥土,再往下就是坚硬的页岩了。

  11月6日下午,大众网记者在北陈村看到,一座高大的机器轰隆作响,一眼灌溉井正在开凿中。负责这眼灌溉井的工人李茂童告诉记者,在梯门镇打一眼水井要下挖200多米,需要三个人两班倒不停工地干20多天。“我们打井队已经在周围打过三四个水井了,不过都没有出水,现在这个位置专家看过,应该没问题,现在打到170多米了,已经开始出水了。”李茂童说。

  同样,在东柿园村,一眼灌溉用井也正在开凿,泥土在打井机的轰鸣声中四处飞溅,村民李明月站在一旁开心地观望着。

  从村委知道今天要新打一眼水井,中午刚吃完饭,李明月就兴冲冲地来到打井的地方等着打井队开工。李明月说,没有水井,一亩地的麦子最多只能收200斤粮食,有了水就能保证麦子浇三遍水,这样每亩小麦的收成就能达到1200斤,每亩地增收1000元。“除了麦子,我们这边还会种一季玉米,这么算下来,每亩地就增收将近2000元。”

  “第一书记”王洪坤告诉记者,由于梯门镇的地层结构复杂,打井时的花费会比较多,开凿一米就需要300元,仅打井一项就要花十几万元,加上水泵、管道,一眼灌溉井的花费平均在33万左右。王洪坤说:“省食药局5位‘第一书记’所在的5个村子,使用基本农田改造项目的资金可以建设水井7眼,另外在北陈村,村里还会自筹资金再打两眼井,这样,5个村子的农田灌溉就可以保证了。”

  11月10日,大众网记者得知,新开凿的水井已经成功出水,至此7眼水井已经开凿成功5眼。

  整修马路加宽小桥,收农产品的汽车开到了地头

  走在梯门镇村村相连的路上,经常可以见到正在修整的马路。在村子里,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已经铺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这些道路很多都是“第一书记”联系并筹得资金修建的。这些道路不仅让村庄的容貌焕然一新,而且还成了村民们的“致富路”。

  11月7日,当大众网记者来到梯门镇双塔村的时候,这里的“第一书记”于福贵刚从村里的打井现场回来。他指着自己的鞋子说,当年村里走走,回来两脚上全是土和泥,现在村里走一圈,由于道路平坦整洁,只要不下地,鞋子还是干干净净的。

  于福贵告诉记者,为了让村里的道路能通到每家每户,他带着村干部到处“化缘”,除了使用专项资金以外,还从镇上又争取到了一些资金,原本只能修2公路的村路,愣是修到了3公里,让整洁的马路通到了每家每户。

  于福贵说:“路修好了,不仅是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让汽车开进了田间地头,村民不用出村,就能把农产品卖出去。”

  11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商老庄乡董庙村的时候,一座小桥上的隔离墩已经建好,距离不远的河面上,一座可以通过大型车辆的大桥正在铺设着钢筋。这两座桥不仅连接着董庙村的主干道,也是通往周围几个村子的必经之地。

  该村的“第一书记”王伟告诉记者,今年在董庙村修建了一座小桥,正在铺设钢筋的这座大桥主要是加固和加宽,以后车辆一律由大桥上通行。

  “现在,车辆通行需要绕行一段路,今天下午,钢筋就可以铺好,晚上就开始浇筑水泥,村里还会增加栏杆、限宽桥墩,大概下个月就能让车辆通行了。”王伟满脸兴奋地告诉记者。

  5个村装上55个电子眼,让村子里可以夜不闭户

  在西瓦庄村村委会的一面墙上,有一个大屏幕,从屏幕上可以看到村子主要干道的情况,这就是“第一书记”为村里安装的监控摄像头。

  “第一书记”郭锋介绍,今年村里花了2万元给村里安装了10个电子眼,装在了主要干道和村口村尾的重要位置,2T的移动硬盘,可以容纳7天用高清格式的视频,这就让村民的财产得到保障。

  “以前发生过不少村民养的家禽家畜被偷或者跑丢的情况,找起来很费劲。”郭锋说,今年安装了电子眼以后,村里大小道路全在监控范围之内,如果谁家丢了牲畜,村民都先到村委在视频监控里找找。

  王洪坤告诉记者,第一书记所在的5个村子现在一共安装了55个监控摄像头,合计资金大概13.8万元。“我们到了村里,就得让大家安心地生产生活,装上电子眼,就能让村民们夜不闭户了!”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云峰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