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淘金记(2)建养殖小区 带项目不带包袱

2013年10月05日 10:25作者:陈宏发 赵洪栋 刘明明 纪学敏来源: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在沾化县采访“第一书记”期间,发现了村子的很多“变”,其中村子的畜牧由散养变成了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村集体的收入也大幅提高。养殖小区的建立,不仅为农村畜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且为村集体增收开源,发展养殖小区也已经成为沾化“第一书记”帮扶农村发展的一个共识。

  编者按

  日前,我省确定了产业特色明显、重点项目突出的8个县(市、区)作为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其中包括滨州市沾化县同时,沾化县也是我省“第一书记”的重点产业帮扶县。9月24日至9月26日,大众网“走近‘第一书记’,共建美丽乡村”报道组来到沾化县大高镇、下河乡、利国乡等3个乡镇的12个村子里,与一脸汗水、两脚泥土的11位“第一书记”促膝交谈,与受益于“第一书记”的村民们共同体味产业兴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即日起,大众网将推出“沾化‘淘金记’”系列报道,尽呈“第一书记”风采与他们带来的乡村产业“淘金”过程

马家坊村老党员郭振南向记者讲述“第一书记”为村里办的实事

说起“第一书记”丁立臣,刘玉芝和刘荣芝就赞不绝口

 

马家坊村的养鸭大棚已经搭建好了 

“第一书记”高明君展示洼地绵羊繁育基地

扎根农村,两脚泥土

  大众网记者 陈宏发 赵洪栋 刘明明 纪学敏

  大众网记者在沾化县采访“第一书记”期间,发现了村子的很多“变”,其中村子的畜牧由散养变成了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村集体的收入也大幅提高。养殖小区的建立,不仅为农村畜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且为村集体增收开源,发展养殖小区也已经成为沾化“第一书记”帮扶农村发展的一个共识。

  在马家坊村北,曾有片低洼荒地,“一下雨就涝,不下雨就旱”。“第一书记”丁立臣却看上了这块“宝地”,今年7月份,他协调镇政府帮助,在一侧修上沟渠,直通几里外的小河,涝时往河里排水,旱时从河里引水。又从村里引过电线,规划出50亩的养殖小区。

  “这个养殖小区有讲究”。马家坊村主任朱振民说,以前村里搞养殖,各家各户在家里盖牲畜圈,不仅规模小,而且臭气熏天,邻居不乐意。现在搞养殖小区,面积大了,水电方便,容易形成规模,而且“建在村北,远离农户,夏天吹南风,村里不臭,冬天气味小,吹北风也不怕”。

  “带项目不带包袱”,这是丁立臣给村里的“招商引资”立下的原则。他认为,上项目要选择能给百姓带来可持续性、长久发展的项目。“不管什么项目,一定要有龙头企业对接,带动市场化运作,只靠行政帮扶是不行的,否则帮扶的人一走,项目就不运转了”。

  在他的联系下,村集体已与滨州当地的龙头养殖企业滨城隆达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养鸭,村里投入土地建成3个大棚,每个大棚可以养6000只鸭子,公司租赁大棚,提供鸭苗和技术员来搞试点养殖,“每个大棚每年租金1.5万,3个大棚为村集体增加4.5万收入。”待试点成功后,再申请扶持资金,推进其他4个村的养殖项目建设,带动村民养殖致富。

  养殖小区的建立,不仅为农村畜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且为村集体增收开源。发展养殖小区已经成为沾化“第一书记”帮扶农村发展的一个共识。山东机场有限公司外场指挥保障中心主任高明君在沾化县利国乡崔铺村任“第一书记”,推动村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划出500亩土地建养殖小区,可容纳30——40家养殖户。

  9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村民王光在的养殖小区。他是第一批“入驻户”,原本他在村里养了20头牛,现在给他划了8亩地的养殖区,他的牛增加到40头,每头牛利润在3000元左右,每年养两批,直接增加收入12万左右。王光在计划用4亩地养100头牛,每年的利润就达到60万,另外4亩可以养500只羊,“到时候就是真正的养殖大户了。”王光在开心地说。

  此外,高明君向济南机场集团申请了60万援助资金,又争取了国家的政策扶持,在附近的利四村边上建起了洼地绵羊繁育基地,并聘请了当地的村民帮着养殖。村民张庆春说,自己家的8亩地都按300元每亩租出去了,“俺们村地质不好,都是盐碱地,种地不挣钱”,而他自己在这里养羊,每个月都能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沾化“淘金记”(1)搭冬枣大棚 每亩地多挣1万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农民固守着传统的耕种饲养模式,解决了温饱却难致富。“第一书记”到农村,带来“变”的思想,以农民为主体,调整产业,打造特色明显的示范园区,农民集体双增收,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迸发出新动力。其间,作为沾化县的品牌产业,第一书记教会了枣农们用大棚种植冬枣,而这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每亩地比原来多收入1万多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