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惠农记"(3):荒地养蘑菇 贫困户家门口打工

2013年11月01日 09:01作者:纪学敏 季青云来源:大众网

无棣县埕口镇张山子村闲置着几百亩的盐碱地和低洼地,多年没人理,没钱也理不起。今年3月份,“第一书记”带着资金和想法在这里建起了大棚,成立了齐鑫蘑菇种植合作社,一个大棚每年的纯利润就有16万元,一直闲置的荒地成了村里聚宝盆。

  编者按 

  10月下旬,大众网“走近‘第一书记’,共建美丽乡村”报道组来到了无棣县佘家镇、埕口镇、水湾镇3个乡镇的16个村子,亲眼见到了“第一书记”们脚上的泥和村民脸上舒心的笑,听“第一书记”讲述驻村后的感想,看他们来了之后村里的变化,这些外地来的“村民”在不断考察调研的过程中,践行着职责,见证着变化。即日起,大众网推出“无棣‘惠农记’”系列报道,记录“第一书记”惠及村民的系列举措和效果。 

  

  省海洋与渔业厅下派“第一书记”贺光(右)和张山子村村书记张宝航(左)摘下自己大棚里的蘑菇笑得合不拢嘴

  

  张山子村蘑菇大棚内景

  大众网滨州10月29日讯记者 纪学敏 季青云)无棣县埕口镇张山子村闲置着几百亩的盐碱地和低洼地,多年没人理,没钱也理不起。今年3月份,“第一书记”带着资金和想法在这里建起了大棚,成立了齐鑫蘑菇种植合作社,一个大棚每年的纯利润就有16万元,一直闲置的荒地成了村里聚宝盆。

  “我们规划在这里建10个大棚,前期先盖4个做实验,今年9月份有2个正式开始使用。”张山子村书记张宝航介绍,原先这里就是一片盐碱荒地,在“第一书记”的引导下,这里被充分利用起来。

  28日,记者冒雨来到张山子村的大棚。一眼望去,整个棚里有序地摆满了蘑菇棒,上面结着蘑菇,长势喜人。“一个棚的容量是5万斤原料的蘑菇棒,每斤原料可以产1斤2两的蘑菇,这样一算,一个棚的产量就有6万斤。”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与海岛管理处副调研员,张山子村“第一书记”贺光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每斤保守的价格是4块钱,一个棚的收入就是24万元,减去原料、人工等费用大约8万块钱,一个大棚一年的纯利润是16万元。

  村民张云国有着多年的蘑菇种植经验,从计划建大棚的那一刻,他被赋予了另一个重要身份:技术员。“我自己种植蘑菇有7年多时间,算不上有多少经验,也懂得一些实用技术和注意事项,这次书记们让我来当技术员,压力很大,但是有‘第一书记’的支持和引导,还是很有信心的。”

  制种、装袋、培育、搬运、采摘,整个流程都是张云国带领村民完成的,“雇佣闲置在家的村民,尤其是贫困户,一天至少50块钱的收入。”张宝航说,对贫困户也是一种带动。村里的齐鑫蘑菇种植合作社也将正式成立,到时候会长期雇佣5到6个人在合作社上班,在家门口当工人,家里的事情也顾得过来。“第一年算是做实验,我们不强追求产量,主打质量牌。”前期蘑菇不会销往外地,主要是卖给当地的饭店、集市上的商贩,甚至有村民到这里来买。“我们不嫌麻烦,来到大棚要多少摘多少,每斤4块钱。”

  “现在大家对齐鑫蘑菇认可了,两个棚的蘑菇产量供不应求,等品牌打响、稳定之后,再往寿光和各大商超送。” 贺光表示,等明年大棚整体建成后,会在大棚边上养鹅,废弃的蘑菇棒正好作为食料,做成循环经济。“这只是个开头,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保持品质,真正实现村民致富、集体增收”。

  

  

  无棣"惠农记"(1):硬化路面"户户通"下雨不踩泥

 

无棣"惠农记"(2):"空壳村"变养兔专业村 年增128万

初审编辑:陈宏发
责任编辑:宋静涵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