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文化进村 武城祥顺社区大变脸

2013年11月27日 13:58作者:翟岩 满志旺来源:大众网德州频道

11月19日,大众网德州记者站“走近‘第一书记’,共建美丽乡村”报道组来到武城县李家户镇的祥顺社区,采访和了解了社区内王家户村和耿庄村山东理工大学两位“第一书记”李雷和房士江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近距离记录他们在村内产业模式拓宽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惠民促进村民精气神等方面做出的成果。原本普通的村子,正在悄然变身“进化”。

  编者按

  

  11月19日,大众网德州记者站“走近‘第一书记’,共建美丽乡村”报道组来到武城县李家户镇的祥顺社区,采访和了解了社区内王家户村和耿庄村山东理工大学两位“第一书记”李雷和房士江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近距离记录他们在村内产业模式拓宽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惠民促进村民精气神等方面做出的成果。原本普通的村子,正在悄然变身“进化”。

  

  产业扶贫文化进村 武城祥顺社区大变脸

  

  大众网记者 翟岩 满志旺

  

  第一书记”李雷指着鱼塘向记者介绍建设规划

  王家户村原本的洼地正在建设成为鱼塘

  

  耿庄村“第一书记”房士江在与村民交流养羊情况  

  

  洼水沟子上建“水上乐园”

  

  其实,多年前的王家户村并没有如此这般的景象,王家户村距离李家户镇政府所在地仅有300米远,但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村里1050亩土地主要以粮棉种植结构为主。因为种植结构单一,全村120户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2000多元,其中贫困户24户,占了全村人口数量的1/5,村集体则无任何经营性收入,是名符其实的“贫困村”。

  “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关键还是要靠发展产业。”山东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家户村“第一书记”李雷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农副业生产要想出效益,必须坚持走科学种养、生态农业的特色之路。

  为此,李雷把生态、绿色、环保新理念融入到当地农副业生产中,按照山东理工大学“帮包扶贫”三年规划,在第一批“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将王家户村近一万平方米的闲置洼地、水沟变成了以水中养鱼、水下种藕的绿色生态种养殖扶贫项目。

  同时,李雷还找到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大学的专家教授,让他们提供科技养殖、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让淡水养殖和生态种植有了科技知识支撑。

  “现在流行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方式,这也将成为我们发展的方向。”李雷告诉记者,为了能够向“荒草野坡”要出更多的效益,他可谓想尽了法子。除了挖水塘养鱼、种藕,他还特地找到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对这片千亩荒地进行重新规划准备将其开辟成一个拥有休闲、旅游、娱乐功效的现代化农庄,吸引周边城镇的人前来游玩。

  

  产业扶贫“授鱼更授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村民拥有致富的能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李雷介绍,现在9000平米的绿色生态种养殖扶贫项目已经初具规模,该项目共有四个池塘,三个池塘实施生态养殖,一个实施藕种植,按照统一规划、合作经营、分类管理、综合受益的原则,每个池塘作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通过贫困户代表大会选举一个牵头人,实行经营管理、实施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管理方式,充分利用选派“第一书记”单位是高校具有人才、技术、管理的优势和科技特派员的专业优势,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科技服务和业务培训;帮助考察市场、及时分析经营风险;并且村集体负责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等工作,保证贫困户能够真正从中受益。

  “除了制度管理和技术培训上的保障外,贫困户鱼塘产鱼出售后,利用省财政扶贫资金每斤补贴0.8元;莲藕出售后,利用省财政扶贫资金每斤补贴1.5元。”李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三个池塘可养鱼6万尾,按80%成活率、年长1斤计算,每年可产鱼5万余斤,每斤10元,扣除鱼苗费、饲料费等,每个贫困户年收益1万元左右;藕塘种藕5000斤,年产藕2万斤左右,销售额可达7万元左右,养藕年纯收入近5万元,每个贫困户年均纯收入近1万元。大大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

  “这里几十年以来就是一片荒草野坡、坑洼沟壑,第一书记来了之后,用了不到2年的功夫把这变成了聚宝盆啦。”今年已经68岁高龄的王家户村村民王贵昌老人感慨道。

  

  

  

  

初审编辑:张洁
责任编辑:白雪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