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富民记"②:民营工厂引进村 服装加工助民富

2013年11月27日 11:44作者:李丹来源:大众网济宁站

这位“史书记”就是济宁学院驻李家坪村“第一书记”史仍洲。在得知了张金凤家的情况后,史仍洲对这个家庭颇为照顾,过节的时候不忘为张金凤母子送去米面油等一些生活用品。

  史仍洲(左)与村民共商民营工厂发展之计

  大众网济宁11月4日讯(见习记者 李丹)“真是太感谢史书记了……”“多亏了史书记帮忙,解决了大难题!”在泗水县星村镇李家坪村的村里提起史书记,村民们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位“史书记”就是济宁学院驻李家坪村“第一书记”史仍洲。

  史仍洲是济宁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党总支副书记,自2013年3月18日走进帮扶村以来,他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对村里154户、620多位村民进行了走访,对村里每个家庭的状况都进行了解,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村支书眼中的“第一书记”

  赵保钧是村里的村支书,他告诉记者:“一开始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时候,总是不大信任,不知道是不是只是形式主义,通过和第一批‘第一书记’的接触,我明白了这些书记们都是来为我们办实事的,你看看我们村里的路,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起修路,赵保钧村支书兴奋不已:“我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原来我们这路的状况真是没法说,特别是赶上下雨天,出门一身泥,进门一身水,原来计划修1.5公里的路,后来在‘第一书记’的协调下,村里的路修近2公里。”

  谈起“第一书记”的话题村支书总是滔滔不绝。“从第一批‘第一书记’到现在的史书记,村里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原来我们村就属于贫困村,像路啊、电啊这样的事,可能在别的村很平常,但在我们这样的贫困村那是一种渴望,这不,今天你们赶巧了,我们正在和电工赵老师商量着安路灯通电的事……”

  帮扶贫困母子,解决燃眉之急

  史仍洲自己以“三八六一九九”来概括李家坪村的情况。“村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剩下的大多以妇女、孩子、老人为主。”正是因为他们属于“弱势群体”,史仍洲平时对她们的关注度也会更高一些。

  现年45岁的张金凤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家里还有一个20岁的儿子。据介绍,张金凤小的时候因为在一次发烧中服用药物不当导致双目失明,婚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丈夫的身上。2011年,丈夫因突发脑溢血不幸身亡,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仅靠着家里的2亩地辛苦支撑。原本好学伶俐的儿子也因接受不了父亲去世的打击辍学在家,整日郁郁寡欢,越来越自闭。这让张金凤急在心里,却又无能为力。

  在得知了张金凤家的情况后,史仍洲对这个家庭颇为照顾,过节的时候不忘为张金凤母子送去米面油等一些生活用品。史仍洲说:“他的儿子虽然因为家庭的原因有些自闭,但四肢都很健全,所以我们就考虑着,领着他去大一些的医院彻底检查。孩子一天天长大,以后还会面临着成家立业,所以能让他恢复健康比送他更多的东西都要实际。”

  “引进”民营小工厂 解决剩余劳动力

  一个贫困村,如何才能脱贫致富成了摆在“第一书记”面前的一个难题。史仍洲告诉记者,在和村支书探讨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除了外出的务工人员,很多妇女留守家中无事可做,于是他们一直在寻找引进一些小企业作坊,能够充分利用起这些剩余的劳动力,让他们足不出户便能够挣钱养家。他们想到了在外经营服装企业的村民艾现芳,通过和他交流、沟通,艾现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回到家乡,在自家院子里搞起了服装加工的小作坊。

  随着小作坊的不断发展,工人已经从4、5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几十个人。目前,家庭的小院子已经无法再容纳更多的工人。史仍洲得知这一情况后,在与村支书商量后,将村里一废弃多年的荒坑,重新开发利用起来,如今800多平方的厂房已经初具规模。史仍洲说:“虽然厂房已经盖起来了,但一些相关的手续还需要办理,针对村里的特殊情况,我们也会向相关部门争取尽快落实。”

  在采访史仍洲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接触的人多,有什么好的引资项目一定要介绍给我们……”从言谈举止中不难发现,史仍洲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李家坪村,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初审编辑:李龙 责任编辑:王磊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