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农大“第一书记”:传技术转思路 促农业革新

2014年01月01日 17:21作者:张乔阳 孙姝华来源:大众网

“我们来到村里后才发现,在农村的农业真的和这里经常说的‘种了麦子,种了棒子,一年一年老样子’谚语一样,一年又一年的辛劳工作却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我们要用我们的专业将徐庄镇这三个村的农业产业整体上进行调整,真正的让农业新起来。”青岛农业大学下派“第一书记”唐传成说,他要和青岛农业大学一起的下派“第一书记”王珏、姜涛一起将山亭区徐庄镇的三个村农业革新。

夏天,赵山头村“第一书记”唐传成(左)走进田间地头帮着村民一起抗旱。(资料图)

赵山头村的云峰寺村在青岛农业大学下派“第一书记”唐传成的努力下,开始筹建打井,村民于得喜站在井口旁,期待着快些用上水。

西七里河村“第一书记”姜涛(中)和村两委现场讨论拦河坝的建筑问题。

  记者 张乔阳 孙姝华

  “我们来到村里后才发现,在农村的农业真的和这里经常说的‘种了麦子,种了棒子,一年一年老样子’谚语一样,一年又一年的辛劳工作却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我们要用我们的专业将徐庄镇这三个村的农业产业整体上进行调整,真正的让农业新起来。”青岛农业大学下派“第一书记”唐传成说,他要和青岛农业大学一起的下派“第一书记”王珏、姜涛一起将山亭区徐庄镇的三个村农业革新。

  吃水难急于生产

  赵山头村有个有名的自然村——云峰寺村,名字很美,可是现在却已成了有名的空村,只是因为吃水难。赵山头村“第一书记”唐传成说,刚到云峰寺村感到很震撼,一座座房子不亲眼看到,不敢相信,房子是如何建起来的。可是走进居民家,却更是难以置信,“吃水竟然难成这个样子”。

  “水井打了87米,可是连水的影子也没有见,只能放弃,依旧只能肩挑水吃了。”66岁的村民于得科说,活了大半辈子,就没有喝上过自家水井的水。

  云峰寺村依山而建,村里的房子都是用白花花的石头垒砌而成,依靠着山势甚为壮观,可是再美丽的风景没有了水,人们也无心欣赏,村里的青年都只能出去打工,留在外面。用村民的话说“村里的姑娘是出嫁走的,小伙子也是出嫁走的” 。

  “我们吃水都靠山上的一口小泉,以前还好,常年不断,现在却不行了,雨季倒是够水吃,可是像现在的季节,我们只能蹲在泉眼处等着它冒水,实在不行就只能走上一里多的路去邻村借水。”81岁的村民于得起站在正在施工的水井旁,眼瞅着机器轰鸣工作,期盼着能打出水来。

  “这水井打了200多米深了,很快,我们村就不用去泉眼等1、2小时,去邻村借水吃了。”于得起眼睛不离水井说道。

  “云峰寺的村民能够吃上水,这事一解决,我这心思也安定了大半。”唐传成说。

  修建拦河坝打水井 解决村民吃水、灌溉问题

  西七里河村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西北角,距离镇政府驻地约10公里,全村下辖5个自然村,全村共311户,1105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 出为主导产业,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60亩,荒山面积6200余亩,主要盛产板栗、花椒、核桃、樱桃以及金银花。其中,板栗800余亩,花椒500亩,核桃1000亩 ,樱桃500亩。

  面对着800多亩的耕地面积,如何解决灌溉问题成了西七里河的驻村“第一 书记”姜涛在做农业产业调整前亟待改善的一个问题。“我们村虽然有一条河穿村而过,村民可以取河水用来灌溉,但是,因为这条河的水流不是很大,想要满足河岸边耕地的灌溉还是比较困难的。”“第一书记”姜涛说,经过考察,他决定在河的中间修建一个拦河坝,将水堵截住,这样一来,存的水多了,灌溉也就不成问题了。

  “经过测量,修建的拦河坝全场50多米,在拦河坝的上面在修建一个3米宽的生产路,这样一来,村民想要到河对岸去,就不用在绕圈了,能少走很多路呢。”姜涛高兴的告诉记者。

  跟随着姜涛的脚步,记者来到了华蒋村新的机井选址的地方,“这里以前是一个旧的机井,我们打算在这里再打一个水井,修建一个新的蓄水池,铺上管道,将水引导家家户户。”姜涛说,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吃上自来水。

  “我们村一直没有通上自来水,都是挑水吃,或是下雨的时候把山上下来的山泉水储存起来,可以吃上个把月,没水吃的时候,就到村里的那个大蓄水池挑。”村民华敬贵告诉记者。

  “通上自来水之后,吃水肯定比之前要方便很多,不用再出门挑水了,而且我和老伴的年龄也大了,也挑不动了。”华敬贵说,“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 我还能吃上自来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震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