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连合:四十年的良师益友

2014年01月02日 06:41作者:焦连合来源:大众日报

1971年,我高中毕业后返乡,在平原县王村店公社担任报道员。刚开始我写了一篇反映当地社办企业在管理方面有特色的文章,是篇500字左右的消息,直接邮寄到《大众日报》编辑部,当时只要在信封上写上“稿件”二字,邮局是可以免费投递的。

  □ 焦连合

  我和《大众日报》的缘分,起于上世纪70年代。

  1971年,我高中毕业后返乡,在平原县王村店公社担任报道员。刚开始我写了一篇反映当地社办企业在管理方面有特色的文章,是篇500字左右的消息,直接邮寄到《大众日报》编辑部,当时只要在信封上写上“稿件”二字,邮局是可以免费投递的。过了几天,县革委通讯报道组就接到大众日报社打来的电话,核实几个情况。在那个年代,能让《大众日报》用个稿子,可不简单!报道组一位同志对我说:“你这个稿子有门儿。”我赶紧跑到县里给编辑回电话,编辑提出了几个问题,希望稿子能更准确些,我又把底稿找出来,重新作了修改,随后就登出来了。

  后来报社给我一本《鲁迅书信杂文选》作为鼓励,让我印象深刻。通过第一次发稿子,我就感受到《大众日报》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很认真,对小稿子也不马虎,非常细致严谨。

  那一年半的报道员经历对我帮助很大,学到不少东西,后来我考上南开大学经济系,作文成绩是“甲+”,与写稿锻炼有一定关系。

  大学毕业后我到省人事厅工作,还是爱写稿。1978年,全国展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自己结合大学时候学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知识,以及工作实际,写了篇题为《学习唯物辩证法 做改革的促进派》的文章,当时对于改革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不同声音,我稿子的核心观点就是正确领会把握唯物辩证法,不能教条主义,阻碍改革,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基本标准就是让老百姓得吃饱肚子,要推进改革。

  某个星期天,我带着这篇文章,骑着自行车到原来大众日报社的红砖八字楼,编辑部关着门,就从门缝里将稿子塞进去。一周后,《大众日报》的理论版在头条位置将稿子刊登出来,这让我感到很欣喜。

  后来,国家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结合人事管理工作,又写了篇工作体会,投稿给《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是我省宣传舆论主流阵地,每年一度的人事工作会议,《大众日报》都会推出系列报道。春节我们走访老干部时,他们就说爱从《大众日报》上看人事方面消息,关心地问“这几件大事抓得怎么样了”。后来我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省委出台文件,省政府出台综合配套文件,领导重视,我们作为职能部门要形成舆论氛围。推进这项工作政策设计难,经营类事业单位改为企业,会涉及到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政策上有诸多创新,这中间,要让全社会了解改革的必要性、合理性,合力推动工作开展,这里面有《大众日报》的功劳。

  (张春晓 整理)

  作者简介:焦连合,1951年11月出生,山东德州人,中共党员。1972年4月参加工作,2002年9月任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党组书记,省编办主任;2009年5月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编办主任,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2012年1月被聘任为省政府参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