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费”莫成不可承受之重

2013年06月25日 14:53作者:来源:新民晚报

礼盒显然不是消费者买来自己吃的,而是为了满足送礼、“送人情”的需要,“人情消费”是过度包装赖以植根的土壤。对社会有更大恶劣影响的,是以“人情”为名的利益交换:手里有点权力、有点资源,就能“兑现”,就想“兑现”。

  原标题:“人情消费”莫成不可承受之重

  眼下临近端午,各种粽子礼盒再次粉墨登场。有市民发现,某种礼盒外形精美,但偌大个包装,里面只有五六只小粽子,加起来不到一斤,标价却要近百元。这种情况想来不是个别。礼盒显然不是消费者买来自己吃的,而是为了满足送礼、“送人情”的需要,“人情消费”是过度包装赖以植根的土壤。

  本来,人与人之间有个礼尚往来,维系一下感情,促进一下交往,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如果“人情消费”泛滥、变异,就会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人情化身“人情债”,人际关系也会变得重物质、轻感情,不见美好,只见庸俗。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之所以负担重,一是重在“人情消费”的价格不断攀升。婚丧嫁娶、生日寿辰、逢年过节,排场越来越大,红包的厚度也在逐年增加,而且收了礼还要以更高的金额还礼,以致“标准”越来越高,让人有苦无处说。二是重在“人情消费”的名目不断增多。生孩子、考学、参军、结婚、乔迁、生病都可以成为收礼送礼的理由。三是重在“人情消费”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亲友、邻里、同事之间,扩展至下属给上司、家长给老师、病人给医生送礼,或主动或被动。这已不是在维系感情,而是为了得到利益回报,不仅增加人们的生活负担,也在败坏社会风气,令原本正常的社会关系变成一种你来我往的交易。

  以“人情”为幌子行交易之实,最大的目标还是各级官员手中的公权力。这时,“人情消费”的实质已是钱权交易。个别官员借父母丧礼、子女婚嫁之机大操大办、收礼敛财,不记得谁送了礼,只记得谁没送礼,而那些前去送礼的,纵使有点不情愿,哪个又不希望日后有所“回报”?至于平日吃请、请吃,表面看是推不开的“人情”,实际上不都是别有用心、你知我知么?这样的“人情消费”,已成腐败,危害更大。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送礼多少并不重要,最珍贵的是从中传达出来的情谊。相反,物质层层加码,感情将不堪重负。不妨在亲友间达成默契,为“人情消费”设个限,让自己轻松一点,也让大家都轻松一点。

  对社会有更大恶劣影响的,是以“人情”为名的利益交换:手里有点权力、有点资源,就能“兑现”,就想“兑现”。因此,权力要有限制、有约束、有监督。权力不能任意使用,不是无所不能,人们做事情就不会老是想着拉关系、找门路,官员也不必面对权力寻租的“诱惑”。政风影响民风,以此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让法律制度压倒畸形的“人情往来”,成为行事的规则,人们也就不必受困于“人情”,泛滥的“人情消费”也有望遏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