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观察】灾后重生 陇上江南更美丽

2013年07月01日 10:29作者:来源:每日甘肃

5年来,陇南市集中实施各类灾后重建项目3905个,全市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拔地而起的一个个新城区如雨后春笋,绿树掩映的生态文明新农村风景如画,一所所新校园里书声琅琅……5年前,一场百年不遇的地震让陇南遭受重创。

  游客乘快艇在文县天池观光。“5·12”地震使陇南旅游遭受重创,灾后重建5年来,旅游部门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在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线路、打造新的旅游景点,山清水秀的陇南以更加迷人的风姿,吸引着各地游客争相前往。

  陇南市民在白龙江畔的“5·12”主题纪念园浮雕前留影。这里也是市区的避难场所之一。5年来,陇南市整合气象、国土、水利等部门资金20多亿元,完成防洪河堤和滑坡、泥石流治理等防灾减灾项目461个,建成了走在全省前列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各县区均建设了自然灾害避难场所,全市防灾减灾水平和遇灾应急应变能力大幅提升。

  武都城区高楼林立,交通便捷。5年来,陇南市集中实施各类灾后重建项目3905个,全市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

  灾后重建的康县大南峪乡花庙村美丽如画。5年来,陇南市22.8万户农村居民和1.46万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18.6万户农村居民和4万户城镇居民住房得到了维修加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武都区马街镇马街小学的学生在做广播操。5年来,陇南市重建学校549所,教育基础设施、学校布局、办学水平等发生了质的飞跃。

  游客在地处礼县的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内参观青铜器。“5·12”地震使陇南文物和文化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5年来,文化部门整合资金、争取项目,建成一批博物馆、图书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

  徽县金徽酒厂的职工在装运酒糟。灾后重建5年来,陇南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铅锌、黄金等优势资源,大力扶持金徽酒业、独一味药业等龙头企业,稳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经济发展迈上快车道。 

  拔地而起的一个个新城区如雨后春笋,绿树掩映的生态文明新农村风景如画,一所所新校园里书声琅琅……5年前,一场百年不遇的地震让陇南遭受重创。5年后,在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阳光消融了悲伤,重新站立起来的陇南人民,用坚强谱写着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一个安居乐业、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幸福美好新陇南矗立在世人面前。

  过去的5年,既是陇南抗击特大地震取得重大胜利的历史时期,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后发快进、赶超跨越的重要阶段。与2008年相比,2012年陇南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大口径财政收入都翻了一番或接近翻番,固定资产投资接近翻了两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工业经济、特色农业开发、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旅游、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工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陇南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如今,让人更加欣慰的是陇南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灾后重建升华了陇南人民大爱同心、守望相助的思想境界,全市人民多了一份对党的崇敬之情,多了一份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心,多了一份对社会的感恩之举。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四川雅安地震后,陇南人民感同身受,以感恩之心踊跃捐款捐物,以自己的爱心帮助灾区群众共渡难关。

  如今,正处在加快科学发展关键阶段的陇南迎来新的机遇。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47条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省政府出台意见支持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等,为陇南发展提供了政策叠加的难得机遇。兰渝铁路、兰海高速、成武高速、十天高速、陇南支线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将陆续建成,长期制约陇南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彻底被打破,陇南地处偏远的区位劣势和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和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将逐步凸显,跨越发展的潜力和前景更为广阔。

  穿越灾难,实现跨越,携手并肩,勇往直前。如今,陇南地震灾区在浴火重生中实现了精彩蜕变,处处美丽如画,处处欢声笑语,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史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80万陇南人民将继续大力弘扬“攻坚克难、自力更生、科学求实、感恩奋进”的陇南灾后重建精神,聚集起披荆斩棘的强大能量,以更大的发展成效回报党和人民,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周者军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