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沂蒙精神

2014年01月03日 17:40作者:来源:大众网

2007年11月15日至19日,贺国强同志在山东省考察调研。这是考察调研期间与临沂市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座谈时讲话的主要部分。贺国强同志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弘扬沂蒙精神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整个华东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

  2007年11月15日至19日,贺国强同志在山东省考察调研。这是考察调研期间与临沂市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座谈时讲话的主要部分。贺国强同志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

  (2007年11月16日)弘扬沂蒙精神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整个华东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共有20多万人参军,120万儿女拥军支前,10万将士埋下忠骨,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战斗英雄和“红嫂”式的拥军支前模范,正像“沂蒙精神展”所介绍的,沂蒙人民用小车推动了历史、用乳汁养育了革命、用血肉之躯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艰苦创业、苦干实干,走出了一条在艰苦条件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成功路子,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昔日的革命老区已经成为具有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发展热土。我在山东工作多年,曾多次来过临沂,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相信沂蒙人民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临沂这样一个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自然禀赋都没有特别优势的地方,能够取得今天这样改革发展的大好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们继承和发扬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精神,既是沂蒙老区创造出辉煌历史的一大法宝,也是开辟美好未来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撑。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必须弘扬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第一,要增强党性观念。“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首先要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切实增强党性观念。党性是党的性质、宗旨在党员思想和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坚强的党性,是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根基,也是党保持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力量源泉。党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增强党性观念,一是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深刻理解我们党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要紧密联系本地区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中央和上级党委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途径,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三是要紧密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和党员观念,始终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同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危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错误思想和言行作斗争,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二,要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区别于历史上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沂蒙精神是我们党在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血脉相连地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诞生的,也是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的。在新形势下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从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出发,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反映群众呼声,坚决克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要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千方百计地解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要注意解决好水、路、电、气等问题,解决好就医、子女上学、冬季取暖、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着落,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建立和完善领导接访和干部下访等制度,不断拓宽群众诉求表达的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妥善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