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靠大海到面朝大海 滨州盐碱滩上建海港

2013年09月07日 10:56作者:来源:大众网

2011年,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更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

  编者按:

  2011年,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更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

  蓝色经济区的规划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如今,蓝色经济区将满3岁,建设的思路愈加清晰,进度愈加深化。9月2日到7日,大众网记者兵分两路“蓝区行走”,采写山东半岛上刮起的“蓝色风暴”。

  滨州港一期工程建成的3万吨级码头上,门座式起重机已经安装完毕

  滨州市港务局副局长李延增在介绍滨州港规划情况

  大众网滨州9月6日讯(记者 尹海洋)以前是不能种粮的盐碱滩,现在却成了万吨级的海港码头;以前247公里的海岸线只能捕鱼捞虾,现在却建起了高水准的海洋产业园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获批近3年来,山东“北大门”滨州市抓住机遇,变以前的背靠大海为面朝大海,在北部的盐碱滩上建成以滨州港为龙头的海洋产业园区,描绘蓝色图景。

  滨州打开山东“北大门”,开发被遗忘的海岸线

  滨州地处山东最北端,被称为山东的“北大门”,它向南连接着济南、淄博、德州,向北则深入渤海湾。尽管有无棣和沾化两个临海县城,尽管有着247公里的海岸线,但受地质因素和海水的影响,滨州的近海海域多为泥滩,临海的陆地则是成片的盐碱地。

  一直以来,滨州的渔民们靠驾驶着小型渔船出海捕鱼,或者在盐碱滩上养些鱼虾蟹。由于没有产业化规划、系统性开发,临海而居的百姓很难从这片海域里“大浪淘金”。一直到2006年,滨州临海却不见海,这座山东“北大门”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用滨州市黄蓝两区办公室副主任高玉华的话说,背靠大海的滨州,一直缺少一个转身。

  2006年,当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的建设号角在山东半岛不断吹响的时候,滨州市也启动了走进大海的步伐——滨州港的建设开始起步。滨州市委市政府把滨州港看作是新的经济增长极。2010年4月2日,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滨州市成立了北海经济开发区,规划定位以滨州港为龙头,带动山东“北大门”的发展。

  “蓝黄”机遇叠加,盐碱滩上建起滨州海港

  2011年,《山东半岛蓝经济区规划》获批,滨州市无棣、沾化两个县又被纳入蓝色经济区,战略机遇在此处叠加。北海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也逐渐清晰:建设蓝色经济集聚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行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环渤海地区物流中心。

  规划明确后,一股强劲的建设大潮在滨州北部加快推进。治理盐碱滩、吹填造陆、建设疏港公路、修建防潮提、建设港口装卸平台……“我们的规划是一年搭框架、三年大变样、五年上水平。”高玉华说。

  9月3日下午,记者沿着疏港公路驶入滨州港时看到,昔日的盐碱滩已经被开发成一片片生态盐场和海产养殖基地;两个3万吨级码头(结构预留5万吨级)已经建成;9万亩的吹填陆地一望无垠,将来它们将成为滨州港的经济负担,承担着海洋产业聚集的重任。

  不只是滨州港,整个北海经济区也在发生着变化。千亿元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显现雏形,总投资700亿元的北海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氧化铝和北海供热中心一期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完成投入71.2亿元并竣工投产。截至目前,签约落户的园区和单体项目达65个,合同总金额1444.3亿元。

  完善交通运输网,滨州港对接“一圈一带”

  “滨州港的辐射力不仅仅体现在北海新区以及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港航局副局长李延增说,因为地处山东中北部,滨州港是济南、莱芜、聊城、临沂等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最近的出海通道,“这个作用不容小觑,以后鲁西北、鲁西、鲁中等地市的海运物流都可以从滨州港完成,而这些地方也将是滨州港的经济腹地。”

  李延增说,蓝色经济区获批三年来,滨州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在却遇到了“瓶颈”。“虽然现在有了疏港公路,但如果真想与‘一圈一带’融合,还缺少交通条件。” 由于历史欠账,北海经济开发区成立之初,区域内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港口、道路、电力、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急需完善和加强。“滨州是最后一个通高速公路的市,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够。”李延增以环渤海的诸多港区为例说,如今从唐山到天津,已经建起了一条被称作“金项链”的高级公路,但这条“金项链”走至山东境内时却断了。“一个功能设施完备的港区,必须要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也是滨州市接下来要加紧建设的部分。”

  “杠杠”保生态 青岛建全球最大德国企业中心

    提起青岛,总让人联想起浓浓的“德国味儿”:地标性的百年栈桥、红瓦黄墙的德式建筑,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现着青岛的德国风情。9月3日,大众网记者随“蓝区行走”采访团来到青岛西海岸,在这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打造的“四区三园”之一--青岛中德生态园正在紧张建设当中,园区内有40条指标保护生态环境,全球最大的德国企业中心落户于此。

  用电用气智能调度 幸福社区享受“云”生活

    家门口PM值、噪声、温湿度等数据上传“云端”,家里水、电、气等资源根据“云端”里的数据智能调度,步行5分钟100%到达绿地公园,汽车停在绿地下面……这样的生活方式不是科幻小说中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青岛中德生态园幸福社区居民不久就能享受到的“云”生活。

  烟台东部留原生态沙滩 养马岛对面建起环保城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是烟台继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正式建设近三年,烟台市以“一极领先,多级跨越”为框架,打造以海洋产业为特色的烟台东部新区。原生态的金沙滩、绿色的生态城以及白色的高新技术园区共生,成为东部新区的一大亮点。

  “海上城市”烟台创造 挖掘机可无人驾驶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城市”深水作业平台,无人驾驶的矿井挖掘机,与中科院共建的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及高精尖的生物科技产业园……记者跟随“蓝区行走”采访团在采访中获悉,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获批后,烟台市坚持打“创新牌”,以此作为“剑指深海”的利器。

  “金点子”落地滨州 猪饲料变身“国礼瓷”

  滨州市无棣县有一条贝壳堤岛,经过几千年海水的冲击,狭长的海堤上堆积了一层层的贝壳。近日,大众网记者跟随“蓝区行走”北线采访团来到位于滨州市无棣县的海瓷生产企业,曾经被小作坊用来加工成猪饲料的贝壳,在这里通过专利技术处理,被制作成晶莹光亮的瓷器,远销国内外,并被当做“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

  日照1.8亿元“埋”地下,共同沟里能行车

  行走在正在建设中的山东日照国际海洋城,很难见到林立的电线杆和密布的线缆,取而代之的是路边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地堡”。这些“地堡”是日照国际海洋城地下综合管廊的入口,电力、通信、甚至自来水、热力管线,都将通过“共同沟”通往千家万户,“封路抢修”、“登高架缆”这样的字眼很难再出现在国际海洋城居民的生活中。

  日照“八海兴蓝”,走向深海打造海洋城

  “海港、海城、海园、海游、海工、海智、海商、海文”是日照的八个蓝色经济优势和亮点,9月2日,大众网记者随“蓝色行走”采访团在日照采访时了解到,八海兴蓝、共显“神通”,日照蓝色经济比重已经占到日照GDP的45%。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胡玥姣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