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说“忌语”改起

2014年03月24日 07:10作者:来源:大众日报

“墙上贴着呢,你不会看吗”“不是跟你说了,怎么还问”“没看见我一直在忙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不少窗口单位边学边改,把群众反感的“忌语”找出来,挂在醒目位置,推进作风转变。

□ 本报评论员 孙秀岭

 

 

  “墙上贴着呢,你不会看吗”“不是跟你说了,怎么还问”“没看见我一直在忙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不少窗口单位边学边改,把群众反感的“忌语”找出来,挂在醒目位置,推进作风转变。

  窗口工作,人多事杂,压力较大,说什么怎么说,好像不是啥大事。但是,窗口是为民服务平台,直接面对群众,一言一行体现党的作风,群众感受最真切。窗口没有小事,说话也是大问题,窗口单位改作风,就得从小事抓起,从不说“忌语”改起。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忌语”让人不是滋味,折射的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也是对自身岗位的认知问题。若把服务平台视为“私人领地”,以为群众“有求”自己,开个证明盖个章就是帮他人,就会把干好工作的本分,当成对群众的情分,口出“忌语”也就顺理成章。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300多年前的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今天,我们应比这个境界高得多。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对窗口来说,群众既是服务对象,也是衣食父母,离开了群众,窗口就失去了存在价值,窗口的“饭碗”就掌握在群众手中。在这个意义上,不说“忌语”,和颜悦色对待群众,热情周到服务群众,是窗口单位的本分,而不是对群众的情分。

  本分与情分,一字之差,意义相去千里。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就要从解决这些群众感受最深的具体问题入手,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