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大葱走标准绿色路 育苗到出售入档

2013年11月18日 18:35作者:来源:大众网

章丘大葱曾经面临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葱农积极总结经验,学习先进生产管理理念,以质量为基础,用品牌促发展,把章丘大葱推向了全国舞台,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葱农们在忙碌地刨葱。 大众网记者 刘明明 摄
葱农忙着把大葱捆起来装车。 大众网记者 刘明明 摄
  大众网济南11月18日讯记者 刘明明)章丘大葱曾经面临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葱农积极总结经验,学习先进生产管理理念,以质量为基础,用品牌促发展,把章丘大葱推向了全国舞台,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皇室贡品曾面临尴尬境地,一毛钱一斤没人要
   
  今天上午10::30,记者来到章丘市绣惠镇王金村,看到整片田野长满了半人多高的大葱。在一处地头,记者跟正在收葱的安化宝大爷聊了起来。安大爷说,他今年57岁,从十几岁就开始种葱,“我们这里的土壤就适合种葱,都指望这个了。”据安化宝介绍,今年的葱在地头上卖能卖到3.5元左右一斤,比去年贵了七八毛钱。他家种了5亩多葱,每亩能产一万斤左右,每亩的净收入能达到1万多。说起章丘大葱,最著名的就属绣惠镇出产的,而享誉全国的章丘大葱也已经成了绣惠镇的支柱产业。
  作为地方特产,章丘大葱以其高、大、脆、白、甜而久负盛名。早在明代,就被明世宗御封为“葱中之王”,成为历代的皇室贡品。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章丘大葱面临着尴尬境地。葱农在路边把嗓子喊哑了,一毛钱一斤都没人要,章丘人第一次品尝到了“葱汤”的滋味。
  回顾那段历史,章丘市农村办公室主任李钢认为,不成规模、品种单一、良莠不齐,尤其是达不到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是导致章丘大葱“落魄”的病因所在。残酷的事实让章丘人明白,种了近500年的“章丘大葱”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改良,需要创出让人信赖的品牌。
   
  标准化生产绿色产品,从育苗到出售全部入档 
  
  创品牌先抓质量。章丘市在全市成立了“章丘大葱”协会,在大葱主产乡镇设立分会,以协会为主体,推动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大葱的“良种选种育苗—生长管理—收获销售”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章丘市建立了专业育种、统一管理、集中供苗的繁供种体系,确保大葱品性纯正。在优质栽培田内建设沼气池,每亩配发200斤大豆作肥料,大力推广沼液沼渣、大豆(或豆饼)肥及腐熟的有机肥培肥地力。为优化大葱生长环境,采用土地深耕、清洁田园、安装遮雨棚等措施,积极试验推广喷灌技术,以减轻病虫害发生。
  为确保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章丘市还将《章丘大葱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印制成册,发放到每户葱农手中,并统一印制档案手册,要求每户葱农从大葱育苗到收获、出售的整个过程全部记入档案,技术人员每月检查一次,核实用药、施肥情况,对不合格者坚决淘汰,确保“绿色”无“水分”。
  苗长茂是章丘大葱种植状元,在他家,绿色食品明白纸、生产资料供应卡、生产措施记录表等各种资料在案头摆放得整整齐齐。他告诉记者,“头一次中绿色大葱时,我从插葱苗开始,就天天记录观察,直到大葱快收获了,心里才有了底。”
   
  注册中国蔬菜类首件原产地证明商标,真正做成名牌产品
   
  由于拿不到绿色食品认证,虽然大葱质量没的说,但客户不认可,只能眼睁睁看着到嘴的“肥肉”溜走。为把“章丘大葱”打造成市场名牌,章丘市积极推动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1999年7月,“章丘大葱”商标注册成功,成为中国蔬菜类第一件原产地证明商标。在随后几年里,枣园、绣惠等大葱主产区先后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的绿色食品证书,并分别注册了“万新”牌、“绣惠”牌章丘大葱商标。集大葱产地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品商标证“三证”于一身的章丘大葱进入市场后,很快博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其价格也大幅上扬,是普通大葱的3—5倍。
  同时,章丘还在大葱销售上做文章。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在主产区建设了12个大葱专业批发市场,大葱种植、销售和运输的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产品销往北京、上海、重庆、内蒙古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对使用“章丘大葱”标识的,全部由协会统一包装销售,以确保大葱品质和价格稳定。近几年,又积极推进农超对接,以大葱精包装,推动产品的提档升级,把章丘大葱真正做成了标准的名牌产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