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国内首创可变车道: 一个信号多走10辆车

2013年04月19日 08:07作者:董钊来源:齐鲁晚报

近8年来,济南市机动车年均增长率超过17%,在机动车中,大量的摩托车迅速被小汽车取代,以至道路显得格外拥堵。单向行驶分解车流: 68条路打通“毛细血管”  作为济南市的老城区核心地段,马鞍山路周边集购物、旅游、教育、休闲多功能于一体。

  

  本报记者 董钊 实习生 赵琳琳

  近8年来,济南市机动车年均增长率超过17%,在机动车中,大量的摩托车迅速被小汽车取代,以至道路显得格外拥堵。为缓堵,一些新设施、新标志陆续在省城街头出现,比如方便左转的可变车道。

  在有限的道路资源空间内,怎样才能让汽车跑得再快些、马路更顺畅些,过去的一年里,济南市多措并举治堵,不少方法综合群众建议,被贴上“济南标签”。

  国内首创可变车道: 一个信号多走10辆车

  市民王先生每天上班必走经十路,半年前,每当自西向东行至纬一路口时,都要等至少两个信号灯才能左转。“很多时候,堵得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心情。”而这半年来,自从有了逆向可变车道,这个路口的拥堵状况已经有很大改观。

  逆向可变车道如今已经在经十路各大路口推行。相比较于原来较大的左转压力,现在两个车道可供左转,大大减轻了交通压力。据济南交警统计,在每个信号周期内,逆向可变车道可供10辆车通行。

  济南交警的这种做法,在全国属于首创。与之相结合的是,为了缓解舜耕路口、阳光新路路口不断增大的交通压力,还实行了潮汐可变车道,在早晚高峰的特定时间段,将车流引入反向车道。

  除了逆向可变车道、潮汐车道,还有智能可变车道,即在同向车道中进行左转和直行的转换,为左转提供更大空间。

  3月11日,建设路的潮汐车道投入使用。至此,济南已建成14条可变车道。

  单向行驶分解车流: 68条路打通“毛细血管”

  作为济南市的老城区核心地段,马鞍山路周边集购物、旅游、教育、休闲多功能于一体。市民马先生在此已经居住32年,亲历了原本宽敞的马路逐渐被车流占据的状况。3月18日起,该路段正式开始试行“微循环”,双向通车的历史宣告结束。

  “交通需求的大幅增加,加上停车的无序,对这里进行‘微循环’改造显得很急迫。”济南市市中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杜献忠表示。

  从两年前开始,济南市就开始着手“微循环”改造,这是基于济南市特有的“哑铃”式路网结构——城市主干道压力逐渐增大,但是又与次干道和支路连接不畅,压力无从分解;多处地段存在断头路、畸形路而进行的有效尝试。

  至今,济南交警先后对齐鲁医院周边、司里街社区等21个区域实施交通“微循环”改造,设置单行线68条、新增停车泊位7000余个,畅通了城市“毛细血管”。

  范围扩及全市29条: 主干道禁停工作在继续

  “路越宽越堵。”这是在对待治理交通拥堵上,众多交通专家所持的共同观点。他们认为,治堵不能单纯的与修路联系起来,因为城市主干道永远是吸引车流量的主力。

  拥有双向十车道的济南经十路就是典型的例子。为了减轻道路对车流的吸引力,去年7月,济南市交警部门开始对经十路进行禁停试验,这也标志着济南市禁停工作开始。在历山路上,一些发光隔离桩出现在人行道和马路上。起初,还有人提出疑虑:“骑车或行路撞上了怎么办?”

  “这是无奈之举。”济南交警有关人士表示,面对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不断被停车蚕食的情况,他们只能使用这样的办法,还行人路权。

  今年,禁停工作仍在继续。据了解,范围将会扩大到全市29条主干道。2013年,主干道禁停仍然是相关部门治堵工作的重要部分。全市29条主干道将综合实施禁停措施,次干道、支路分时段“限停”。

  信号配时优化调整: 134个路口走起来更顺畅

  从去年4月份开始,一个黄色外壳的信号灯出现在经十历山路口。如今一年过去了,这种倒计时信号灯逐渐被市民所接受。一年来,济南先后对14条道路、134个路口的信号配时进行了优化调整。

  在此之前,济南市经十路的拥堵状况一度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不少交通专家也认为,信号灯在控制车流的功能上需要改进。为了保证车流持续,济南市开始实施“绿波带”。

  去年3月,济南市主干道工业北路实现了“绿波带”。这条“绿波带”,是济南交警花了近半年时间设计出来的,根据路口的间距,按设计时速行驶,充分预计车流到下一个路口的时间,以确保该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正好遇到绿灯。这样的“绿波带”,目前已经在济南市的24条主干道上陆续实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