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视台 颜涛

2013年10月12日 17:47作者:来源:大众网

1995年,经历了两年平面媒体的工作之后,颜涛跨入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领域,开始了在电视新闻领域的耕耘与探索。记者、编辑、制片人、总监,在青岛电视台这个优质的电视平台上,颜涛一步步脚踏实地,奉献青春,成就自我,实现着对电视新闻的追求。

传递媒体的正能量

——记青岛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兼新闻综合频道总监、高级编辑 颜涛

  1995年,经历了两年平面媒体的工作之后,颜涛跨入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领域,开始了在电视新闻领域的耕耘与探索。记者、编辑、制片人、总监,在青岛电视台这个优质的电视平台上,颜涛一步步脚踏实地,奉献青春,成就自我,实现着对电视新闻的追求。

做有追求的新闻人

  2007年6月,颜涛开始负责青岛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全面工作。工作以来,颜涛对青岛的电视新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时政、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报道,强化了国计民生的追踪,新闻报道的质与量快速提高和扩大。

“5?12”汶川地震、北京奥运、金融危机……2008年,因其波澜壮阔的大事,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去记载和描述的一年,也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值得笔述的一年。作为一名亲历者、一名电视新闻人,颜涛在这一年中,率领青岛电视新闻人,全力以赴,以创新的方式记录着一件件重大事件。

  这一年,青岛电视台首次实现3G、卫星、微波、网络等多种传输渠道的融合,将汶川和青岛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这一年,青岛电视台创下了连续15天每天16小时直播的纪录,记录下奥运的精彩;这一年,《大爱壮歌》、《海的翅膀》、《真心英雄》、《追梦》等精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关注重大历史事件,是新闻人对社会发展敏锐观察的具体体现。颜涛凭借对新闻的追求,时刻关注重大事件,及时进行追踪报道。2009年,中国人民海军60年大庆,《驶向深蓝》记录了海军60年发展足迹。2010~2012年,中国载人深潜由3000米增加到7000米,《深潜》、《蛟龙入海》全景式反映了中国人“可上九州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气概。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均入选当年的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关注民生,关注身边的感动,是城市电视新闻的优势,也是电视新闻人应有的责任。2007年夏天的一场大雨之后,网络上出现了一组拍摄于青岛的照片:一个女孩冒雨为过马路的老人送上一把红雨伞。颜涛抓住这一线索,策划了“寻找爱心伞”的新闻活动,通过寻找照片上的主人公,颂扬了关爱他人的社会风尚。《寻找爱心伞》入选当年的中国新闻奖。此后的几年里,颜涛以弘扬平凡人的高尚为切入点,不断策划相关报道,至2010年,在大型新闻直播节目《今日》中推出了常设专栏“感动在身边”,凸显了媒体人在建设道德高地中的责任意识。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青岛市郊菜农种植的订单白菜遭遇了“退单”,成千上万亩白菜几乎要烂在地里。了解这一线索后,颜涛立即策划发起了大型媒体活动“爱心白菜行动”,向市民发出倡议:“多买一棵白菜,帮助市郊菜农摆脱困境。”不仅为市郊菜农挽回了经济损失,更展示了媒体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参与“爱心白菜行动”的市民集体入围“2008感动青岛”群体奖。

  颜涛经常对记者说:“如果你拍的镜头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在对电视新闻事业的追求中,颜涛不懈地努力着,收获着。青岛市拔尖人才、全国百名优秀理论工作者、泰山新闻奖提名奖、齐鲁文化英才、国务院特殊津贴……在收获中,他实现着“做有追求的新闻人”的理想。

办有品质的频道

  青岛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同仁,都喜欢称颜涛为“道长”。道长为师,这是青岛电视人对有着丰富新闻经验,拥有独到行业智慧的“掌门人”的赞许。作为青岛主流频道的领头人,颜涛坚守的核心价值就是,要给观众呈现一个有品质、有美誉度的“青岛频道”。

  他坚持“导向第一”的原则,在政治尺度、舆论导向的把握上,不曾有过丝毫懈怠。从早晨9点到晚间直播节目结束,从选题策划到审看播出,从24小时节目编排到市场营销,从技术流程到安全播出,颜涛运筹着新闻中心的方方面面,始终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重压之下,颜涛和所带领的团队没有出现任何政治错误,连续多年在央视发稿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台前茅。

  作为市台的新闻频道,生存空间十分狭窄,为应对挑战,颜涛始终在寻找决胜之道。《青岛新闻》、《青岛午间新闻》、《今日》、《今晚》……近年来,青岛电视新闻的规模不断扩大,以直播为基本概念的电视新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时效性不断提高,形成了品牌新闻栏目群。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电视新闻频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每天长达120分钟的大型新闻直播栏目《今日》,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均位列青岛地区前列,成为山东省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新闻直播栏目,2011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电视栏目”称号。

  颜涛深谙“吸引力法则”,注重在大事件、大影响上做推手,频频出手的大动作拓展了频道的影响力。《寻找爱心伞》、《岛城飞舞红飘带》等活动,扩大了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推动了青岛道德高地的建设。活动中,许多主人公和他们的故事走上了央视大屏幕,在全国家喻户晓,扩大了青岛在全国的影响。颜涛连续策划组织大型航拍活动,一系列电视、图书作品的推出,记录了城市的变迁,成为青岛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盛宴。2011年,在青岛胶州湾大桥及隧道贯通之际,颜涛又策划了青岛乃至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大型直播活动,与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联合,调用20多个现场机位,两辆卫星车,两辆转播车,一辆移动转播车,两间演播室,动用了光纤、微波、移动微波、卫星、3G等多种传输手段,进行长达近6个小时的现场直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颜涛对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几次进行改革,力求“接好地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今天,作为青岛地区的主流电视频道,青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实现了全天24小时全覆盖。从新闻资讯到新闻评论,从大型活动到季播公益节目,实现了全方位、全角度的传播功能,以其崭新的面貌、大容量的资讯和同步直播报道的手段,赢得了业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青岛观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频道。其市场份额位居青岛地区所有电视频道的首位,成为“TV地标全国最具影响力市级地面频道”,并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媒体最具品牌价值地面电视频道十强”。与此同时,颜涛统领的青岛电视台休闲资讯频道也由一个收视低的小频道跻身青岛地区前10行列。

当有温度的总监

  作为一名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颜涛从教师的岗位融入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大舞台。在事业上,他的“用心、用力、用情”,让每一个接触到他的人,都有深切感受。在总监这个位置上,面对一群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他依然“用心、用力、用情”整合团队,影响电视新闻中心的新生代。

  主持人是电视的形象代言人,更是电视影响力的传递者。对每一个新来的主持人,颜涛都要求他们先从出镜记者做起,在采访一线锻炼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再坐到演播室。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却使主持人走上了快速成长的捷径。青岛电视台新 闻中心主持人中,有3人拿到了中国电视主持人、播音员的最高奖——金话筒奖,这在全国城市电视台中绝无仅有。

  电视台新闻中心是年轻人集中地,面对这样一个活力和躁动兼具的群体,颜涛一方面在言行举止方面严格管理,另一方面,不断鼓励创新,提倡大胆尝试。他对每一个年轻记者和编辑的培养都不遗余力。指点他们的作品时,在政治思想、方针政策上严格斟酌,在文理逻辑上认真推敲。看到有创意的节目,他随时与编导和制片人进行交流。每个员工有怎样的才能、潜力,怎样的兴趣爱好,都默记在他的心里。在颜涛的培养和带领下,许许多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走上了制片人、责任编辑的岗位,成为青岛电视新闻的主力。同时,青岛电视台新闻中心每年都有10余篇作品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的奖励。颜涛率领的新闻中心先后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山东省总工会颁发的“职工职业道德十佳先进集体”、“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团省委颁发的“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频道品牌的影响力,团队的美誉度,个人价值实现的自豪感,愉快而残酷的成就和被成就、发掘和被发掘的经历,让工作在这个团队的电视人感受着事业的温暖,分享着收获的喜悦。颜涛与年轻的青岛电视台新闻团队,坚守于此,创新于此,收获于此。在构筑“青岛最有影响力频道”的大厦时,颜涛与年轻的电视新闻人一起,找到了自己的基点,那就是:突破自己,彰显价值,传递媒体的正能量。

主要成果:

  人民日报华东版好新闻奖:《胶东行》(1996)

  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二等奖:《寻找爱心伞》(2008)

  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消息大奖:《叩开“国际标准大门” 海尔实现新跨越》(2009)

  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专题大奖:《中国载人深潜海上试验纪实》(2011)

  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深潜——中国载人深潜海上试验纪实》(2010)

  金鹰奖优秀奖:《三岔口》(2010)

  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专题类一等节目:《走出大山——一个藏族村庄的安居工程》(2010)

  全国理事题材广播电视节目电视系列类一等奖:《奋斗》(2011)

  山东新闻奖一等奖:《驶向深蓝》(2009)、《3700米深海“升”起五星红旗》(2010)、《深潜——中国载人深潜海上试验纪实》(2010)

  山东省电视奖一等奖:《诸城企业改革访谈录》(1996)、《一次特殊的抢救》(1996)、《海尔产品风流国际市场》(1996)、《中国海洋城》(1997)、《胶济百年》(1999)

  山东省广播电视一等奖:《创作出有血有肉的电视经济节目》(1998)、《创作出富有特色的城市电视新闻》(1999)、《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地域特色》(2004)、《试论城市电视台组织环境与管理模式》(2006)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慧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