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港发展历程

2013年12月13日 16:31作者:来源:大众网

日照港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选址建港,夯实基础,跨越发展三个历史阶段。

  大众网讯 日照港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选址建港,夯实基础,跨越发展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选址建港阶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6年5月正式开港运营,并辟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

  1978年山东省组织14个部门600余人进行为期4个月的鲁南选港规划勘查;1980年国家计委批复了石臼港设计任务书;1982年开始建设施工;1986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港开放。

  --科学选址,孕育深水码头。为适应北煤南运和煤炭出口的需要,适应国际远洋散货船舶大型化趋势,在鲁南苏北海岸加快建设深水大港作为1978年国民经济发展纲要的重要内容,被国家提上议事日程。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下,通过组织专家组对日照海岸线进行实地勘察,反复科学论证,遵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精神,得出了科学的结论:石臼是我国难得的深水港址,有条件发展10-20万吨级深水泊位,在日照石臼建港,具有港址水深条件好、不冻不淤、无台风登陆、工程量小、工期短、投资省、建设维护费用低、陆域平坦、沙石料丰富等优点。1980年,国家决定在石臼所建设大型煤炭输出港,国家计委批复了石臼港设计任务书,同意建设煤码头一期工程两个10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1500万吨,投资7亿元人民币,工期5年,并列入“六五”计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艰苦创业,缔造东方巨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日照港经历了近三年的施工准备,于1982年2月18日在千百年沉睡的海滩上破土动工。交通部、山东省选派了精兵强将,各路建设大军纷纷进驻日照。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港口建设高度重视,胡耀邦、李鹏、万里、谷牧等领导同志先后14人次来港视察,关注港口建设进度,解决建港中的难题。为保证兖石铁路、石臼港的建设,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兖石铁路、石臼港”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严格纪律,确保了各项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在既无大中城市,又无老港依托的困难条件下,在建港指挥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港口建设者迎难而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老区人民又象战争年代支前一样,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投入到火热的建设工地。座底浮坞出运沉箱下水、钢栈桥整体吊装、沉箱分层浇注、大面积应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等新技术、新工艺开创了我国港口工程施工的先河,减少了工程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节约了工程费用。1985年10月,煤码头一期工程开始重载联动试车。10月20日,广州海运局红旗121货轮成功首航石臼港。12月,煤码头一期工程通过部级验收,1986年5月通过国家级验收,工程总评优良并荣获了国家银质工程奖、施工鲁班奖,并入选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十大水运工程。198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石臼港为一类对外开放港口,石臼港正式开港开放。日照港作为一颗国家能源运输大格局的重要棋子,正式嵌入共和国版图,开始承载起党和国家的重托,肩负起带动日照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承载起日照港人奋发崛起的梦想。

  --奋发图强,打造钢铁队伍。建港期间日照港人员主要组成是转业、退伍军人,招工的农民和学校毕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经验的港口技术人员极少。为保证港口建成投产时,能够拥有一支具备相关实践经验的队伍,日照港通过培训,提升人员素质,组织干部、职工边学边干,积累经验,培养成为开港后的主要技术力量。从1980年到1985年,利用出国考察、学习、监造等方式,先后组织19批171人次去日本培训;组织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到老港考察、跟班实习,共培训管理干部达200多人次,培训技术工人达240多人次;聘用老港业务骨干和退居二线人员近30名来港指导和培训;利用现有人员进行自培321人次;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培训,日照港建起了自己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指挥部各级组织发扬“改革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建港精神,带领广大建港人员战严寒、斗酷暑,以港为家,以事业为重,铺下身子,埋头苦干,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塑造了港口赖以生存发展的钢班子、铁队伍,为日照港的开港运营和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二阶段,夯实基础阶段

  (1986年5月日照港开港开放——2003年5月日照港集团公司成立之前)

  1986年开港当年完成吞吐量262.8万吨,利用一期煤码头节余1800万元建设万吨级杂货码头,1986年10月竣工;1991年1月,《石臼港总体布局规划》被交通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同年完成吞吐量1079.6万吨,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1992年5月,石臼港务局更名为日照港务局;1999年完成吞吐量2003万吨,突破两千万吨大关;2000年完成吞吐量2673.8万吨,超过港口核定吞吐能力。

  --经营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日照港诞生在我国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没有吃过一碗计划经济“安逸饭”。为把港口经营好、管理好,日照港迅速转入生产、建设、经营并进,探索创新时期。1986年开港后,国家没有安排运输计划,经过多方努力,全年完成吞吐量262.8万吨。1987年,完成吞吐量425万吨,在提足折旧等项目费用后实现利税365万元,实现了由亏到盈的转变。1989年,日照港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晋升为大型一类企业,并获得了交通部质量管理奖及交通系统经济效益先进企业、省级先进企业、山东省企业管理优秀奖等荣誉称号。1992年9月,日照港召开煤炭质量现场会,将2000吨劣质煤当众销毁,赢得了“质量之港”的美誉。1998年全港有8个单位通过IS09000族标准第三方认证,通信信息中心话务班被列为全国首批交通通信行业示范“窗口”,设备管理跳级晋升为一级企业,同年被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为“全国卫生港”。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积极开展文化创建,突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2000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表彰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2002年获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港口设施功能日趋完善。为增强港口的发展后劲,打破单一煤炭输出的格局,日照港人不等不靠,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率先进行了科学规划,确立了“多功能建设,全方位服务,综合性发展,集团化经营”的发展方略,1986年10月建成1个万吨级杂货泊位;1990年8月建成木材码头1.5万吨级和2.5万吨级泊位各1个;随后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工程日照港二期工程,年通过能力新增200万吨,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交付使用;接收并改造了石臼所港务办事处泊位,开工实施了6号煤堆场改扩建工程。尤其是在“九五”期间,经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在国家从严控制新上港口建设项目的背景下,抢抓机遇,进行了港口建设和技术改进项目,增加了堆存卸车能力,提高了泊位接卸能力。2002年在西港区建设的万吨级木片码头通过验收,成为港口发展新的增长点;2001年8月,果断将铁矿石泊位规划从煤炭泊位前端调整至东港区三期工程,并于2002年7月开工建设。通过加快建设,不仅形成了能吐能吞的良好局面,而且坚定地迈出了向多功能、综合性主枢纽港转变的步伐。

  --改革创新深入发展。积极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在产业结构上,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开展多元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分散经营风险,先后成立了日照物产开发(集团)公司和港口实业总公司,形成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良好格局。在机制上,1997年调整、精简了两级机关,1998年开展并逐年深化“下岗培训、转岗分流、减员增效”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用工机制。在对外开放上,1993年,在全国热烈讨论“姓资”“姓社”的历史背景下,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打破常规,与韩国大宇水泥合作,将一个5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出租50年,并积极建设了韩国大宇日照港粉磨站,该项目1997年正式投产后,用一个年设计通过能力仅50万吨的泊位,不仅每年创造240万吨的吞吐量和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为日照港发展成为全国沿海散装水泥中转“第一港”奠定了基础;1994年5月组建石臼港埠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募集1868万元资金;2002年7月,日照港作为发起人,联合兖矿集团等五家港口主要煤炭客户,成立了日照陆桥港业股份有限公司,迈出了向资本市场进发的第一步。

  第三阶段

  跨越发展阶段(2003年5月日照港集团公司成立至今)

  2003年5月,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7月1日,日照至韩国平泽客箱班轮开通;2004年完成吞吐量5107.9万吨,2005年完成吞吐量8420.8万吨;2006年完成吞吐量1.07亿吨,开港20周年超过亿吨,全国沿海港口排名由第14位升至第9位;2006年10月17日,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7年完成吞吐量1.31亿吨;2008年吞吐量1.51亿吨。2003年以来,新增泊位22个,新增港口通过能力9518万吨。

  --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以服务、辐射、带动腹地经济发展为己任,紧紧抓住新一轮港口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超常规建设,跨越式发展。在体制上,伴随着国家改革的大潮,“一城一港一政”成为我国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最明显的标志。2003年5月18日,日照港务局和岚山港务局企业部分实行联合,组建了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使日照港真正成为一个政企分开的市场竞争主体。在机制上,为了加快港口发展,日照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实现了“经营集团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物流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目标;大刀阔斧地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坚实迈进;深入开展用人、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完成了机构精简、中层及基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绩效挂钩”为主要内容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和全员竞争上岗,建立了全新的用人、用工和收入分配机制。在经营上,坚持跨行业经营、多元化发展,努力发展现代物流、港湾建设、建筑安装、机械制造、房地产开发等多元产业,形成了新的产业支柱。在战略上,坚持“跳出港口看港口,跳出港口发展港口”,把港口的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之中,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港口发展形势和日照港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瞄准世界先进港口,果断制定了“高起点规划、综合型建设、现代化管理、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打破原有规划格局,将港口规划岸线由原来的9.8公里延长到28.8公里,由80个泊位、1亿吨以上规划能力扩大到253个泊位、6亿吨规划能力。2006年9月,在交通部正式发布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对日照港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清晰界定,明确为专业化煤炭装船港,大型、专业化石油(特别是原油及其储备)、天然气、铁矿石和粮食等大宗散货中转储运基地和集装箱支线港的地位,为原油、天然气等项目的报批立项提供了政策依据。

  --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日照港坚持转变发展思路,拓宽融资渠道,引进战略伙伴,采取出租、出让、租赁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积极缔结港企、港铁、港港和港航战略联盟,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60多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直接参与港口建设和经营。广泛联盟合作。2003年6月,日照港与济南钢铁、莱芜钢铁、邯郸钢铁、济源钢铁、海鑫钢铁5家大型钢铁企业合资成立昱桥铁矿石装卸公司,共同建设、经营20万吨级和30万吨级铁矿石专用码头,在全国沿海港口开创了以资产为纽带合作经营铁矿石装卸业务的先河。2007年5月,与青岛港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经营集装箱业务,实现了对青岛港全球航线航班资源的共享。在粮食、木片和水泥等货种的合作上,与合作方采取了“前港后厂”的运作模式,简化物流运输流程,有效提高了物流链效率。散装水泥、粮食、木片吞吐量近年来一直稳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加强资本运营,历经股权分置改革等原因造成的漫长等待后,2006年10月,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国内主板市场成功上市,成为新证券法实施后首单IPO,山东省首家上市的港口企业,2007年11月又发行了分离交易可转债,两次融资近20亿元;充分利用港口资产质量好、信誉高的特点,与各银行开展银企战略合作,为港口提供便捷、充裕的资金保障,并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发行11亿元的企业短期融资券,降低融资成本,实现了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的双轮驱动。开展境外投资。拓展国际化的视野,主动“走出去”,抓住机遇在境外投资铬矿和港口项目,既积累了国外投资管理、矿山开发和港口运营的经验,又为港口铬矿贸易创造了便利条件,创立了新的增长点。

  --精细管理,铸造优质品牌。坚持从管理创新入手,以“管理效益年”为主线,引入卓越绩效管理,对标管理,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狠抓定额管理,不断增强员工的质量、效率和市场意识,努力打造“阳光港口,传载真诚”企业品牌,从根本上提高了生产效率、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效率提升上,从卸船、堆存到取料装火车,整个工艺系统全部实现自动化操作,1天可接卸1艘“开普”型矿石船,自动化装车系统每小时可装1列火车,创造了矿石卸船8016吨/小时的世界纪录、煤炭装船9486吨/小时的全国纪录和煤炭装船靠泊吨位、单船载重量、木片接卸全国纪录。2007年、2008年,全港就有近250项生产纪录被刷新。人力资源管理上,大力开展“四好”班子建设,培育“品牌员工”,完善适应港口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注重技术、管理、经营、操作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探索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市场开拓上,坚持以功能开发带动市场开发,积极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开拓市场,持续在新疆、陕西、河南、山西、鲁南等地开展业务推介,在内地探索建立“无水港、旱码头”,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全面推进数字化港口建设,提高港口装卸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力拓展港口综合功能,改善口岸环境,提升港口辐射腹地经济发展的能力。

  --践行责任,塑造良好形象。日照港始终坚持以“发展港口、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成就员工”为己任。忠诚报效国家。在推动和促进港口快速发展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恪守诚信经营的价值理念,依法纳税,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诚挚服务客户。大力开展以“零杂质,零缺陷,零投诉”为主要内容的“三零工程”和矿石精品工程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与船公司、货主、铁路、公路、航空等相关各方的联合,改善集疏运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真情回报社会。注重生态文明,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2007年,累计投入2亿多元改造机械装备,改进生产工艺;投入6100万元改造堆场、增加绿化面积;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中水利用工程,发展循环经济;投资30多万元购买85万尾牙鲆鱼和贝类西施舌增殖放流大海,保护海洋环境和渔业生态,推动港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开展帮扶包联、慈心一日捐、抗震救灾捐助、捐建希望小学、支持国防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积极组织抗震救灾,累计为地震灾区捐款469万元,并先后3次向灾区派遣了63人的援建队伍,援建活动板房1560套。在做好奥运安保工作的同时,全力以赴支援青岛奥帆赛基地浒苔治理工作,投入310万元,圆满完成了浒苔清理、围油栏布设、块体安放等任务,为奥帆赛顺利举行做出了贡献。真心关爱员工。始终重视人文关怀,不断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保证员工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积极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营造员工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员工。

  --完善功能,凸显港口地位。自2003年改制成立集团公司至今,短短5年多时间,日照港发展成为目前拥有石臼、岚山两大港区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沿海主枢纽港和大宗散货物流中心。在港口功能上,一批包括20万吨、30吨级在内的矿石、集装箱、散粮、水泥、木片、液化等大型深水专业化泊位相继建成投产。港口生产泊位由14个增加到37个,核定年通过能力由2493万吨增加到12011万吨,扩大了4倍多。进一步优化临港产业的布局,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沿桥中西部地区、鲁南经济带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货物吞吐量上,2006年一举跻身全国亿吨大港行列,走过了许多著名港口的百年发展历程,港口吞吐量由2003年的刚过4500万吨,到2008年的1.51亿吨,吞吐量净增超过1亿吨,年均增长27.2%。在货种结构上,由最初的煤炭单一货种向煤炭、矿石、水泥、粮食、钢材、木材、石油、液体化工、氧化铝、集装箱等10大主导货种转变,是全国第一大矿石进口港,第五大煤炭输出港,全国最大的散装水泥中转港、粮食、木片、镍矿接卸港,江北最大的液体化工中转港。在经营范围上,由一个以装卸业务为主的港埠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货物装卸、运输、仓储、代理,港湾建设、建筑安装、工程监理,机械制造、宾馆旅游、物业管理、船舶燃料供应、铁路工程、通信工程、房地产开发等为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日照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已经发展成为连接中原、西北地区与东部沿海经济以及国际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大宗散货运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加强政治保障,提升港口层次。集团公司党委坚持牢固树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一体两翼”和“港口立市”战略,按照“围绕中心、强化核心、凝聚人心,切实担负起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的总体思路和“提高能力、激发活力、增添动力,全面推动港口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工作目标,动员和组织全体员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干事创业,为港口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组织和思想保障。通过对自身企业文化优势劣势的精心梳理,特别是在对30年奋斗历程的文化积淀进行提炼升华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和海港文化的精髓,整合、提炼形成了一套以“阳光文化”为统领的企业文化体系,突出以文化力提升核心竞争实力,指导港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用阳光文化统领员工思想,使员工队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从而推动港口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为港口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小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