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经济评论:服务业引擎如何启动

2013年06月03日 06:40作者:来源:大众日报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制造业居功至伟。服务供应不足,不但抬高了价格,降低了质量,抑制了消费,而且使服务业这个最大的就业“容纳器”都对“就业难”爱莫能助。给服务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国持久的就业压力,也可以自然地拉动内需。这也是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的必然要求。

  原标题:服务业引擎如何启动

  □ 盛 刚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制造业居功至伟。但这种以大投入和上项目为主的增长模式,对创造就业并不利。所以,中国曾有个“保八”的说法,就是只有经济实现了8%的增长,才能保住就业的基本底线。问题是,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远高于其他行业,发展越快反而用人越少,为了“保八”就必须不断加大投入。如今这条路子已不可持续,增长只能适度,而就业仍要优先,两者兼得靠什么来实现?李克强总理给出的答案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日前,他在出席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时指出,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必须破除体制障碍为服务业“松绑”,将其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认识服务业的重要性并不难。服务业的就业弹性大,又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素质的劳动者。传统服务部门本来用人就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扩容不但成为新的经济引擎,而且是扩大就业的新源泉。一方面,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产业升级的同时分工也在细化,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或从制造业中独立出来或被催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消费需要的新的服务门类也不断涌现,服务类消费增长越来越快于商品消费。比如说,富裕起来的中国老百姓用不着每年都买车买家电,但会将越来越多的钱用来购买服务,如金融理财需求、文化娱乐需求、旅游需求、保健养生需求等带来相关服务的飞速增长。
  但拿国际数据做一下比较,中国服务业的差距却很明显。服务业占GDP比重,发达国家都在70%以上,中国只有40%多,甚至比同类发展中国家也要低10%左右。差距当然意味着潜力,也反映出问题。毕竟,加快发展服务业早就提出来了,但迄今服务业发展提速仍是知易行难,症结究竟何在?
  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种政策还没有完全从投资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各级政府一直对制造业厚爱有加,因为制造业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所以政策优惠容易向制造业倾斜,直接导致制造业的相对过大和服务业的相对过小。而目前中国的众多低端产业已在全球占据支配地位,进一步发展空间有限,继续吸收就业的能力也有限。将来,中国的制造业还会越来越强大,而高端的制造业也只能吸收更少而非更多就业。因此,要让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增长的动力,必须切实实现政策转向,要在财政补贴、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再一个,即李克强总理所说的体制障碍,抑制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审批和管制的高门槛,导致服务业无法吸引到更多的要素投入,缺资本也缺劳力;而问题的另一面,是大量社会资本和劳动者欲进无门。其实,人们所熟知的上学难、看病难、春运难,融资难等等,对应的也无非就是教育、医疗、运输、金融等行业的投入不足,发展缓慢。这些需求本是中国现代消费升级中最大的需求点和需求空间。服务供应不足,不但抬高了价格,降低了质量,抑制了消费,而且使服务业这个最大的就业“容纳器”都对“就业难”爱莫能助。
  给服务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国持久的就业压力,也可以自然地拉动内需。但服务业要能成为释放内需的重要载体,前提是必须遵循服务业发展规律,形成有众多市场主体参与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当务之急就是要简政放权和打破垄断,减少或取消对服务业的层层审批,促使现代服务业向社会开放,既让民资投资有门,又为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扫清障碍。这也是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的必然要求。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