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宝南迁历尽磨难 惠泽齐鲁功载千秋

2013年01月10日 15:59作者:来源:本网综合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大举进攻中国,中华大地上被战火摧毁的文化珍宝不计其数。几乎在故宫博物院国宝南迁的同时,齐鲁大地上也开始了一批秘籍珍宝南迁的行动。而这一次的珍宝南迁又是与王献唐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大举进攻中国,中华大地上被战火摧毁的文化珍宝不计其数。几乎在故宫博物院国宝南迁的同时,齐鲁大地上也开始了一批秘籍珍宝南迁的行动。而这一次的珍宝南迁又是与王献唐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济南面临沦陷危机。作为山东省立图书馆和山东金石保存所的负责人,王献唐一直密切关注时局,深感浩劫即将来临。“本馆为吾东文献所荟萃,脱有不测,吾辈将何以对齐鲁父老?”誓言“欲为吾鲁存兹一脉文献”。为使文物免遭战火和劫掠,他决定将其中精品转移到安全地方。经过前期考察,王献唐认为具有特殊地位的曲阜奉祀官府,是相对安全与稳妥的寄存处。
    然而,对于省立图书馆申请南迁经费的报告,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直接批复两个大字:“不理!”无奈之下,王献唐只得自筹经费,好在孔德成、邢蓝田、尹莘农和彭辑五等爱国人士,予以鼎力相助。1937年10月12日,在王献唐安排下,编藏部主任屈万里、工友李义贵搭乘山东医专附属医院的专车,护运第一批古籍、书画等10箱文物南下。运至滋阳(今山东兖州)时,遇敌机轰炸,所幸文物无损,后由人力车安全运至曲阜。10月23日和12月19日,第二、三批文物共21箱也分别安全抵达。
    此时,局势更加危急。借山东医专附属医院专车远赴汉口之机,王献唐携带第一批文物中精选的5箱珍品,于济南沦陷当日——12月27日,率领屈万里、李义贵从曲阜南下,其余26箱仍留存曲阜。
1938年初他们到达汉口,1月19日逆江而上,一路艰辛。在宜昌,王献唐等人险些丧生于敌机的狂轰滥炸。
三人历尽艰险,终于在1938年11月24日,抵达大后方四川乐山,将文物封存在大佛寺天后宫。此次南迁,三人辗转近一年,行程达七千余里。
    在乐山期间,经费断绝,王献唐奔波各地,靠讲学补贴费用。工友李义贵则独自坚守大佛寺照看文物,生活极其艰辛,甚至以摆摊维持生计。但他们依然尽职尽责,无怨无悔,成功保护文物躲过土匪觊觎和战火侵袭。同时,寄存曲阜的文物也幸运地躲过战火,安然无恙。抗战胜利后,王献唐多次向政府申请将文物运回山东,但未获批准。1947年6月,寄存曲阜的26箱文物被运至南京中央博物院。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王献唐的积极配合,转存南京的26箱和存放在四川乐山的5箱文物,于1949年12月11日和1950年12月25日,分别完璧归赵,返回故乡济南。其中一部分精品入藏今天的山东博物馆。
寄存曲阜的文物多为山东文献,主要分为六类 :一、山东全省县志;二、山东历代乡贤著述;三、山东名贤画像;四、山东先哲书画;五、山东出土的石刻;六、山东出土的砖瓦陶文。
    封存四川的文物尤为珍贵,共分三大类:第一类为古籍善本,如宋赣州州学刊本《文选》、宋宝祐赵节斋刊本《通鉴纪事本末》等;第二类为书画,如王渔洋行书诗笺、刘墉小楷五福颂、郑板桥行书堂幅、高凤翰书画屏等;第三类为金石器物,如春秋凤纹鼎、周秦汉封泥、秦二世元年诏版等。
南迁文物多属稀世奇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瑰宝,也是齐鲁文化的精华。此次南迁,使山左文脉得以续存,对齐鲁之邦意义重大。今天,我们能有幸欣赏到这些无比珍贵的文物,全得益于王献唐等先贤毁家纾难、不畏艰险的爱国义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