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家族:百年清代鲁商代表人物

2013年12月10日 09:31作者:来源:大众网

魏氏家族所能考到的先祖为河北枣强县农民魏自显,明洪武年间迁徙至山东棣州永安镇,即惠民县魏集村,后代逐渐发迹,十世时达到家族鼎盛。据说,魏氏家族五世前一直务农为本。

  魏氏家族所能考到的先祖为河北枣强县农民魏自显,明洪武年间迁徙至山东棣州永安镇,即惠民县魏集村,后代逐渐发迹,十世时达到家族鼎盛。据说,魏氏家族五世前一直务农为本。至长支五世时,多人出仕为官。至十一世,除许多人是邑庠生、郡庠生外,24人是太学生,20多人有官职,五品以上的13人,最高从二品阶,家族先后与23个官宦人家联姻。

  魏氏家族在财富上的暴发比政治上的暴发稍晚。至四支七世,太学生出身、以后任布政使司理问职衔的魏毓柄,“禀承父命”开始经商,并将重点由“陶朱”、小杂货转为钱庄、食盐、当铺一些新兴暴利行业。其“协和”商号在惠民及蒲台县城(今滨州市滨城区驻地)广设分号。还于村南黄河堤岸建造了码头,购买了十几条船只,改陆运为安全快捷的水运,货物进出大大加快,一举抢得先机。他与天津、大连、连云港、济南等地客商建立了稳定的商业关系,还与晋商钱庄有业务上的合作。由此看,作为清代中后期鲁商代表的魏氏家族,财富聚敛之道与当时的浙商、晋商、京商并无二致。

  至于魏氏家族历史中最重要人物魏肇庆,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生于1853年,是魏毓柄的重孙子,靠在甲午海战时捐白银1000两作军饷,被钦赏为同知职衔,正五品阶,其余不得详知。但可以推断:同知在清代为知府或知州佐官,分掌或督粮、或缉捕、或水利等吏务。这是一个集司法、行政及某些地方性政策制订大权于一身的官职,是一个极实惠的肥缺。可以说魏肇庆是典型的官商。中国封建史上所有成功的商人要么有深厚的官背景,要么干脆就是官。

  此时魏肇庆及其家族所营,似乎与他的祖爷爷、爷爷们没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规模扩大了。其家族在京津等外埠都开设了钱庄、盐铺及当铺,参股了济南等地的布店及纺织厂。当时食盐被收为官卖,魏家凭借特殊身份,不仅取得了食盐的销售权,甚至在惠民一带广开盐铺,盐的销售量占去全县总销售量的一半。

  魏肇庆终于没能守住他的家业。

  树德堂建成的翌年春,魏肇庆择得吉日,携妻及二子二女乔迁新居。魏肇庆本人却积劳成疾,久治不愈。8年后的光绪二十年,即1902年,49岁的魏肇庆因风湿病复发而不治。据说魏肇庆一直恪守一夫一妻之家风,不曾纳妾。其妻为其生育二子二女。长子魏?,曾在京任内阁中书,做些秘书一类的事务,后弃职回乡管理族务。但举人出身的魏?,明显缺少父亲的经商才能和兴趣,各地店铺放任族人和亲属自主经营,各店铺连年亏损,相继倒闭。蒲城当铺竟因一场大火烧得精光,家中积蓄甚至不够还押当人之债。还有一种说法是魏?娶了5房妻妾,且吸食大烟,魏氏协和一支败落始于他。

  郁郁寡欢的魏?死后留有二子,老大曾参加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寇,并变卖过家产购置军装武器,可惜以后下落不明,无后。老二幼时随其母改嫁。魏肇庆的二子叫魏杰,早亡,亦无后。

  魏肇庆小女相貌美丽,天性孤傲,一直觅不到门当户对的郎君,竟耽成老姑娘,抑郁而死,还不到40岁。如今,游客很容易从深院里找到小女当年的闺房,还可以找到魏肇庆专为爱女修建的茅厕墙基。这高墙、深院及木窗棂上静静的斜阳带给游客的是无尽的唏嘘。

  魏肇庆的城堡虽然没有遭受过匪盗袭击,也未遭受过黄河水患,却无法抵挡一个家族的衰落。当一个王朝气数将尽之时,它的臣子们亦理所当然地从社会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