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传说:印证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之风

2013年12月10日 09:42作者:来源:大众网

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身高九尺三寸(2.14m),字曼倩,西汉著名文学家,平原厌次(今惠民县何坊乡钦风街)人,少失父母,长养于兄嫂。东方朔晚年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交口称赞:“其风可钦”。

  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身高九尺三寸(2.14m),字曼倩,西汉著名文学家,平原厌次(今惠民县何坊乡钦风街)人,少失父母,长养于兄嫂。从三岁始,即对世人罕见的书籍,三坟五典,八索九邱,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无不披阅,而且一经过目,就能成诵。十三岁学习各种文史知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习《诗经》、《书经》,十九岁学习《孙子兵法》、《吴起兵法》以及打仗布阵的器械和运用钲鼓的知识,知识渊博,满腹经纶。汉武帝继位后,广诏天下人才,东方朔上书自荐,被令待诏公车,继待诏金马门,又被诏为常待郎,后升任太中大夫。
  东方朔生性聪慧机敏诙谐滑稽,常在武帝面前调笑取乐,也察言观色,直言上谏,陈述强国之计,行利除弊之策,劝武帝远奸佞退谗言,但多数意见未被采纳。东方朔晚年,不顾年老体弱,刻苦著书,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还有《封泰山》、《责和氏璧》及《皇太子生》、《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等八言、七言诗上下篇,以及《从公孙弘借车》一文,可惜都已失传。
  钦风街原名盖古镇,始建于战国时期,曾改名为青龙镇。现在村西北仍保存东方朔故居废墟。据传,东方朔晚年回到故乡盖古,爱扶贫济困,设粥棚,发衣食。他还精通中医,义务为人看病,赈济残疾人。东方朔精通六艺,特别对《周易》造诣更深,回故里后,间空教盲人弹弦说唱、算卦维持生计,故盲人们称他为祖师。东方朔于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逝世后,每到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盲人们便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赶到风台前跪拜祭祀,他们还要弹琴说唱,以悼念这位多才多艺、乐善好施的恩人,这种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1961年。
  东方朔晚年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交口称赞:“其风可钦”。后人为纪念他的高风亮节,故把镇名改为“钦风镇”,简称钦风,称他的高大墓葬地为“风台”。
  史书记载过脍炙人口的“长安索米”的故事,而在民间,东方朔的传说更是广为流传。反映了人们对乡贤的敬钦,也是惠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见证。同时,这些传说也反映了当地的淳朴民风,印证了东方朔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之风已经深深扎根在惠民大地上。
  北宋徽宗崇宁年间,为纪念东方朔,棣州民众在十字街西北角修建了一座东方朔庙,并因庙名命名了朔庙街,至今庙宇已经荒弃,朔庙街也因城市建设而不存在了,但城里的大部分人还知道有过此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