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腔

2013年12月11日 10:12作者:来源:大众网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合儿腔”,已被文化部列为保留剧种,是流行于山东西北部和河北东南部,产生于河北、山东两省民间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1944年,黎敬村朱会兰、张炳芝在西小王乡王古庄拜杨金玉(1909年生)学习哈哈腔,学成后回村组织排练、演出。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合儿腔”,已被文化部列为保留剧种,是流行于山东西北部和河北东南部,产生于河北、山东两省民间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东路流行于无棣、乐陵、宁津一带。据记载,哈哈腔于1893年(清光绪十五年)前后由河北省沧州传入无棣,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路哈哈腔,曾风靡一时。清末至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在无棣县的东北部乡镇和村庄,每逢节庆,村村搭台唱戏,热闹非凡。其中尤以柳堡乡黎敬村的哈哈腔最为有名。1944年,黎敬村朱会兰、张炳芝在西小王乡王古庄拜杨金玉(1909年生)学习哈哈腔,学成后回村组织排练、演出。
  黎敬村的哈哈腔表演朴实,以唱见长,叙述性、说唱性较强,约有30余种曲牌,开始主要演唱一些农村生活戏,如《顶灯》、《小过年》、《老少婆》等,如《双官诰》、《秦香莲》、《西厢记》等,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要行当,剧中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谐风趣的唱念,后来发展到生、旦、净、末、丑,各个行业齐全的戏剧形式,京剧、吕剧能上演的剧目,哈哈腔都能移植上演,它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像汲水、纺线、梳头、缝补、撵鸡、做鞋等动作,表演者善于通过细腻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
  哈哈腔是属于板腔体音乐体制,打击乐器原曾用高腔锣鼓后改用京剧锣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拨子和哭板等。唱词系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式,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由于上下句尾音均为“1”,因此上下落眼、下句落板,是区分上下句的主要标志,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戏中使用最多,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
  文场乐器是四朝(四根弦)、长颈月琴、竹笛、二胡和笙。演员演唱时,笙、笛、四胡这三大件乐器并不完全随着唱腔走,在一定时间内,伴奏的旋律和节奏常常游离于唱腔之外,以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不变化的连续使用,形成一种特殊的伴奏效果,老艺人们称这种伴奏方法为“小抬杠”、“对嘴”。这种风格讲究“拙笙、巧弦、浪荡笛”。武场有板鼓、简板、大锣、钹、手锣、小镲、枣木心梆子,锣鼓经大部分是从京剧和吕剧中吸收而来。
  哈哈腔剧有80余出,经常上演的有:《三贤》、《双官诰》、《老少换》、《对银环》、《盘坡》、《三进士》、《双灯记》、《花园会》、《搬室》、《闯山》、《盘道》、《游山》、《骂城》、《抛家》、《坐楼》、《送女》、《六月雪》、《卖鱼》、《绣花亭》、《天河配》、《四权》、《秦雪梅教子》、《小王打鸟》、《三拜花堂》、《皂袍记》、《赶考》、《化缘》、《跑坡》、《控监》、《骂书房》、《打机房》、《金锁记》、《秦香莲》、《安中魁》等。
  牌子曲有30多个,常用的有:“大开门”、“小开门”、“水龙吟”、“紧中幔”、“万道金光”等。
  黎敬村的演员有:朱会兰、门长更、张炳芝、朱希文、吴宝堂、吴子娥、于景州、张树新、苏东方、武思芳、武思然、于景坤、于久清、李树明、刘景柱、朱延影、于久仓、张纶、吴文德、吴四芳、吴文艺、张宝墩、吴子珩、李常、李园国、吴国、张普、张久发、张树安、张数凡、李仓、吴子娥、吴宝堂、刘景玉、李继寿、李树云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