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板

2013年12月16日 08:31作者:来源:大众网

阳信毛竹板又名阳信毛竹板书、阳信竹板快书。1957年张义兴创作并演出的毛竹板《火焰山》片段,在山东省第一届曲艺观摩大会上获得三等奖,其演唱的曲种被山东省曲协正式定名为“山东毛竹板书”。

  阳信毛竹板又名阳信毛竹板书、阳信竹板快书。俗称“大落子”、“京口落子”。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截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的许多艺人难以度日。河北来京行艺的鼓书艺人刘丹池为谋生计,与其师张连奎放弃弦索,改用毛竹板伴奏演唱,很快成为河北省流行较广的曲种之一。其曲调以盛行冀中的鼓书为基调,吸收十不闲、莲花落及叫卖调、小调等腔调,或“撂地”站唱,或走唱,时称“竹板落子”,后衍为独立曲种。北京唱的毛竹板书,较有影响的演员善于运用“京音”演唱,世称“北京竹板书”;宋相臣袭用河北乡音演唱,世称“河北竹板书”。由于它具有灵活、简便,易于掌握的特点,所以,在全国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毛竹板书形式简单,演员自击乍板和截子站立说唱,表现力丰富,灵活机动。起初唱腔扳式、腔调较少,只有[头板]、[二板]、[快板]等,起句时多先用“哎”字领起。后来,有了[大安板]、 [哭相思]、[流星赶月]、[流水板]、[垛板]、[垛句]等多种板头的巧俏唱法。演出书目多是中篇,如《武松传》、《左连城告状》、《响马传》、《五龙传》、《黄爱玉上坟》、《王定保借当》等,短篇小段多用来垫场。

  阳信毛竹板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河北南皮县毛竹板老艺人张福堂、尹福盛、王来恩等来到山东演出,传入阳信并逐渐形成阳信地方特色的一个艺术曲种。进入阳信初期,以一字一板的“红板”为主,演唱起来比较平缓,少有起伏,显得呆板,缺乏生气。阳信艺人演出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努力,在“红板”的基础上,增加了“阴板”、“垛子口”、“爱恋调”,使竹板书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他们继承了河北竹板书唱腔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的艺术特色,又吸收了西河打鼓、沧州木板、琴书等诸多曲种的长处,加大了“黑板”的分量,大鼓、小曲、梆子、评戏等姊妹艺术,丰富了竹板书唱腔的音乐,使其演唱起来板式灵活,曲调悠扬,起伏有致,节奏感强,符合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受到广大群众喜爱。

  阳信毛竹板演出艺人代表为张义兴。张义兴自幼对演唱艺术就有特殊的爱好,七八岁时就曾学过河北梆子,十五岁时拜河北毛竹板书艺人尹福盛为师学艺,二十一岁正式出科,活跃在阳信、无棣、沾化、利津一带。张义兴改编的阳信毛竹板代表作有《平原作战》、《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长篇革命战争题材作品和由传统长篇神话故事《西游记》改编的《火焰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农闲时节,张义兴的阳信毛竹板那响亮、清脆的声音就会在农村小院响起,成为当时文化生活匮乏的农村中的一道风景。1957年张义兴创作并演出的毛竹板《火焰山》片段,在山东省第一届曲艺观摩大会上获得三等奖,其演唱的曲种被山东省曲协正式定名为“山东毛竹板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