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斗牛

2013年12月12日 09:17作者:来源:大众网

虎斗牛其独特之处不只是虎牛相斗,还有牧童、猴子和虎相斗等诸多细节,使其更富有生活气息。1976年庆祝粉碎“四人帮”再度兴起,多次参加乡镇民间艺术会演和全县民间艺术会演,现仍在本村流传。

  虎斗牛是一种传统道具舞。发祥于沾化县利国乡的来刘村,始创人李学元、陈兴武根据牛、虎和猴子的形体动作创编,1936年有本村刘玉堂传艺到永丰乡大郑家村,当时学艺人有:孙希宝、张文德、张文林;主要艺人有:张洪图、张文焕、郑步生、郑洪信、孙曰芝等。后又传艺到利国乡的利国四村,学艺者张顺义、闫如胜、张秀波等,两村都成立了民间业余演出团体。

  虎斗牛其独特之处不只是虎牛相斗,还有牧童、猴子和虎相斗等诸多细节,使其更富有生活气息。虎、牛、猴均披兽皮。主要表演内容:一牧童骑牛放牧,吟民间小曲《小放牛》,牛食草,饱后伏地歇息。牧童跳跃玩耍,见一虎卧地困盹,牧童不知是虎,近前骚扰,虎暴起欲吃牧童,牧童忙将牛打起躲于牛身后,遂虎与牛相斗。模仿牛与虎的自然凶猛动作,相互抵撞进攻。虎捕食牧童、牛抵虎保护。相斗时跺足为行动暗号,一方跺右足,对方则向左进攻,跺左则相反。争斗激烈时,牛虎相峙,猴子嬉戏玩耍,越过虎身,虎侧视之,牛与牧童趁此机会逃逸。虎无奈欲吃猴、猴攀援、挣扎。相斗时猴子跳动,老虎捕捉,猴终被虎吞于腹内。虎斗牛、虎猴斗,均有规范动作。其场面奔放激烈,彪悍有力,尤其是虎、牛尾部腾挪、跳跃,要与首部保持统一,显得格外见功。表演时,习惯有打击乐伴奏,鼓谱为“老虎通”苍劲有力,与之默契。舞者随鼓点急缓变化舞步速度。

  初时,“虎斗牛”主要为活跃正月十五闹灯节,与邻村串联,娱乐升平。抗战时期间断间续,至1945年为庆祝抗战胜利重新兴起,1960年因生活困难停演。1976年庆祝粉碎“四人帮”再度兴起,多次参加乡镇民间艺术会演和全县民间艺术会演,现仍在本村流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