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八仙过海》

2013年12月13日 09:12作者:来源:大众网

乡音俚曲属于地方珍贵的稀有戏种,而俚曲《八仙过海》则相传是清初小说家蒲松龄的遗作,其学术价值可想而知。2007年“聊斋俚曲《八仙过海》”被滨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首批“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乡音俚曲属于地方珍贵的稀有戏种,而俚曲《八仙过海》则相传是清初小说家蒲松龄的遗作,其学术价值可想而知。原剧本曾被临池镇柏家村男女老少以杂耍剧的形式编制成民间传统节目,并且凭着通俗易懂、格调清新别致的特点,在当地上演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有民谣为证,“柏家庄,两头尖,人人都会唱‘八仙’”;“山南头,柏家庄,出门就是神仙腔”;“卧牛山,两头尖,柏家庄里出神仙”……但这一民间艺术剧本却在“文革”时期毁于一旦。这本稀世名作的失传,使当年剧中铁拐李的扮演者柏承峻深感痛心。事隔四十多年,身残志坚的柏承峻老人决定重修《八仙过海》。最终凭着超人的记忆力,历经三个寒暑,使剧本再现世人。

  《八仙过海》杂耍剧是柏家村独有的民间传统节目,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每逢元宵佳节,当地农村都用“杂耍戏”欢庆丰收年成。柏家村别具一格的《八仙过海》剧组,更是特别受到周围几十里的群众欢迎,经常收到邀请演出的大红帖。其表演方式将杂耍与戏剧有机的融为一体,采用老牌古调唱腔,配用神话戏曲,格外融洽切体。在内容上,从庆寿、赴会、过海、斩虬、骂海,到菩萨说和,内容丰富,首尾贯穿,情节生动,文有吟诗,武有鏖战,格调清新,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现如今,尽管有了剧本,但当时的演出已经很难恢复。随着民间老艺人的不断故去,俚曲《八仙过海》戏面临人老艺绝的濒危境地,亟待我们对这一特色鲜明、脍炙人口的民间艺术进行有效的发掘整理和保护。

  2007年“聊斋俚曲《八仙过海》”被滨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首批“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