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窝屿山会

2013年12月13日 09:17作者:来源:大众网

雕窝峪位于邹平县青阳镇西阿陀村之南,长白山西段,摩诃山群西北侧。在王薄起义旧址,有许多遗迹还保存完好,重点遗迹有点将台、古石墙、望哨、囤粮处等,是邹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雕窝峪山会不仅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发展山区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雕窝峪位于邹平县青阳镇西阿陀村之南,长白山西段,摩诃山群西北侧。雕窝峪长2.5公里,峪东有青龙山、会仙山,这里山大、峰高、峪深,植被葱茏,涧水潺潺,景色优美。

  雕窝峪山会始于隋末,因祭祀农民起义领袖王薄而兴起。王薄系长白山铁匠,公元61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养马山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王薄聚众2万余人,打刀造枪,首举义旗起义。他自称“知事郎”,作《勿向辽东浪死歌》,号召民众“要抗兵,要抗选,家家都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10万人。王薄治军有方,纪律严明,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爱护百姓。先后转战齐鲁数十郡县,达8年之久。王薄去世,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重阳节登山设坛,告慰英灵。后来,逐渐发展为集燃香祭祀、商贸、风俗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盛大山会。

  雕窝峪山会的另一个起源,源于一个神话传说。相传神仙泰山奶奶曾经在这里的碧霞祠居住过。泰山奶奶是当地最敬重的神仙之一,传说她可祛病防疾、保佑平安、嗣子降福,因此更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而九月初九恰是她的生日。所以,很多民间香客们不远千里来此“祈愿”,祈求什么的都有,许下愿望还要还愿。一旦实现愿望,随之而来的就是还愿报答。还愿报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捐资修庙、挂袍送匾、铸送香炉,乃至绿化环境等。香客是虔诚的,时至今日,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把到碧霞祠朝拜进香当作不小的夙愿。

  当地群众到碧霞祠烧香叩头,除祈求祛病外,还有一种预防疾病的心理。一种习俗是把泰山奶奶像前的供品,诸如水果、糕点、鸡蛋之类,拿一点吃掉或带回家送给亲朋好友吃,也可以预防疾病。拜泰山奶奶“祈子”则是在生育习俗方面反映出来的信仰内容。民间相传,碧霞元君女神具有能使妇女多子的神功,这符合古代“多子多福”的传统心理,尤其在碧霞元君的金身旁边又专设一个“送子娘娘”作为侍神后,这种神功济世的色彩更加浓厚,长久不孕和乏嗣的妇女纷纷前来挂袍祈子拴娃娃。同时要向庙祝交一些香油钱,谓之喜钱。如果确认神助得子,则要将泥娃娃披红挂彩的送还原处,谓之“还子”。近年来,求子嗣又出现了新的风俗,那就是“压枝””(压子)和“拴枝”(拴子)。所谓“压枝”是指用石头压在树枝上,谐音“压子”,所谓“拴枝”是用红布条拴在树枝上,谐音“拴子”。每年山会之前,红布条栓满了枝头,石子压满了树杈,甚是好看。

  在王薄起义旧址,有许多遗迹还保存完好,重点遗迹有点将台、古石墙、望哨、囤粮处等,是邹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阳镇人民政府、县旅游管理委员会,投巨资对雕窝峪风景区进行了开发建设。修建了雕刻着的“雕窝峪”三个字石牌坊,为进山第一景。恢复了城楼、寨门、义旗台等军事设施,城门为隋唐建筑,前后两块门匾分别为全国书协副主席欧阳中石和李铎所题。义旗台上镌刻王薄号召农民起义的著名诗歌《勿向辽东浪死歌》。重塑了王薄塑像,高6米,重30吨,用花岗石雕刻,持刀挥臂,衣巾飘飞,展现了一代农民起义领袖风采。在王薄像东侧安装景亭1座,内镶纪念碑石。修复了雕窝峪的道教建筑-碧霞祠,主殿1座,设东西配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仿唐式建筑,清式彩绘,为景区建筑的亮点。山门至碧霞祠750米的山路,全用石头铺砌,沿路安装了十二生肖石雕。对龙潭水库进行了扩容、加高,建设了护栏、围墙。

  雕窝峪山会体现了一种最原始的山会形式,既有民俗方面的祈福纳祥,又有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交易,还有现代歌舞和传统戏曲演出。如今雕窝峪山会已经成为集进香、游玩、休闲、消费为一体的盛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及前后几天,方圆百里,人们从济南、淄博等四面八方赶来赶会,烧香购物,品小吃,逛山游玩,休闲、娱乐。进山路上,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进香还愿的游客络绎不绝。路边摆满了各色山货和特色小吃,各种民俗纪念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这里地理和气候条件独特,造就了各种物产十分丰富,像传统的煎饼,卷上生菜叶、大葱、甜酱等,吃起来相当可口;有山区特有的花生、小米、山楂,还有各种山果,应有尽有,因此山会期间,香客、游客、商家云集,生意买卖兴隆。雕窝峪山会不仅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发展山区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