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陈梆腔

2013年12月13日 09:23作者:来源:大众网

南陈村位于青阳镇最南部,群山环抱,是个秀丽的山村,著名的醴泉寺就位于村庄南面,为开发旅游业,于2006年南陈村更名为醴泉村。“文革”期间,该班子被迫解散,所用的古装道具也全部被砸烂焚毁。


         南陈村位于青阳镇最南部,群山环抱,是个秀丽的山村,著名的醴泉寺就位于村庄南面,为开发旅游业,于2006年南陈村更名为醴泉村。
  南陈梆腔,它起源于民国初期,原属东路梆子,最早由该村戏曲爱好者潘文章和章丘市的丁善俊组织领导,并组建了“同聚剧班”,经常在济南、章丘一带的村镇演出,南陈梆腔的腔调特点非常突出,每句唱词不是唱出来,而是半白话说出来。从一句台词的最后一个字开始,有阴有阳的滑唱下去,拖出一个动人的大尾巴。由于腔调很有特色,深受群众的喜爱。
  “七七”事变后,日军的铁蹄踏进山东,剧班不得不解散,潘文章回到村里,继续演唱梆腔,闲暇之余组织本村群众进行演出,并培养出演唱骨干,始称“南陈梆腔”。潘死后,其弟子在师傅的基础上发展了演艺技巧,使演出技艺日臻完美。
  建国初期,该班子发展到鼎盛,先后花两万多元购置了道具,人员由20人发展到60多人,演出的剧目多达五十种,其中《单于寺》、《辕门斩子》、《破洪州》、《桃花庵》、《女寺门》、《打渔杀家》、《会龙图》等为群众所津津乐道,其中不乏新剧目。1953年,邹平县在石樊区举行文艺会演,由该班子演出的《光武山》、《龙虎斗》、《摔子》,获得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锦旗,并被选送参加地区表演。
  “文革”期间,该班子被迫解散,所用的古装道具也全部被砸烂焚毁。改革开放后,南陈梆腔获得新生,但作为一种地方戏种,仍然受到严峻的挑战。
  南陈梆腔的产生与发展,为祖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大力开发这一文化资源,将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