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县:居民来自11省107个市县

2013年12月05日 16:49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垦利县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县,居民来自11个省107个市县。据《垦利县志》记载,元末明初,经河水多年淤积,现黄河尾闾最后一个县城——垦利县西中部地区形成了陆地。登州府栖霞县苇筐庄张姓民户迁至大清河东岸垦居;河南省顺德府商丘县宋氏后裔亦迁至,至此,垦利始有人烟。此后,由于听闻此处土地肥沃,于是移民之风不止。从1941年垦区解放到建国后的1969年,从邻近县和鲁西南累计迁至垦利的移民达30480人。他们带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西部多为利津籍人,他们多灵气,善思辩,长于经商贸易;中部多为寿光籍人,他们尊克俭,善持业,长于勤奋劳作;东部则以鲁西和鲁西南移民为主,他们耐艰辛,性刚烈,长于拼搏创业。多种类型的风俗民情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经过长期的融合同化,不少习俗渐趋一致。

    垦利县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县,居民来自11个省107个市县。据《垦利县志》记载,元末明初,经河水多年淤积,现黄河尾闾最后一个县城——垦利县西中部地区形成了陆地。登州府栖霞县苇筐庄张姓民户迁至大清河东岸垦居;河南省顺德府商丘县宋氏后裔亦迁至,至此,垦利始有人烟。此后,由于听闻此处土地肥沃,于是移民之风不止。从1941年垦区解放到建国后的1969年,从邻近县和鲁西南累计迁至垦利的移民达30480人。他们带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西部多为利津籍人,他们多灵气,善思辩,长于经商贸易;中部多为寿光籍人,他们尊克俭,善持业,长于勤奋劳作;东部则以鲁西和鲁西南移民为主,他们耐艰辛,性刚烈,长于拼搏创业。多种类型的风俗民情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经过长期的融合同化,不少习俗渐趋一致。

    在近现代经历过几次官方安排和民间自发的移民,在垦利可以看到移民使民俗文化互相融汇的现象。今天,之所以称垦利为中国最年轻的土地,乃因其土地几乎全部为黄河在近百年携来泥沙淤积而成,当初的利津垦荒者称这里为“大洼”,垦荒之后称为“利津洼”,地方在今垦利县城左右,风俗与利津相同;县城东北一带,垦荒者多来自寿光与广饶,而以寿光为多,风俗近似寿光;近黄河口处,1935年由官方安排从山东的东平、梁山、平阴、阳谷等地迁来遭遇水灾后的灾民。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些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后裔们,他们基本保存着故乡人的吃苦耐劳、拼搏创业的乡土人文精神。

    垦利建国前后分别有几次比较集中的移民。但毫无疑问,顺河漂流来的难民是移民主要人群。据《垦利县志》记载, 1935年,黄河在郓城县决口,浸漫菏泽、郓城、梁山、嘉祥、巨野、济宁、金乡、鱼台等县。当时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组织4200余人到黄河三角洲垦荒,每200人编为一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若干小组,按组划分土地,就地建村。他们建村时,有的以大组为名,有的以数字序列为名,这些村名至今尚留有往年的痕迹。如那时的第八大组,被分配在垦区东北部,他们将在北边的住户称为“下八大组”,在南边的称为“上八大组”,这样的地名沿用了很久。现在“上八大组”已更名为“永安镇”,“下八大组”却还叫“下镇”。以数字序列为村名的,从“一村”一直到“二十五村”都一直延续下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隋乔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