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跑驴:逢年过节,跑上街头,尽兴表演

2013年12月10日 20:46作者:来源:大众网

  德州跑驴。1930年(民国19年),德州郊区马庄村民袁福生赶马车结识了德州驻军二十三师军人刘长河,因刘长河会演唱《王小赶脚》,两人共同探索改编了《王小赶脚》。袁福生凭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本身武功基础,把表演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等动作摹拟得惟妙惟肖,创作了生动逼真的德州跑驴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演出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 跑驴,又称毛驴、小黑驴、小毛驴。据考证,今天的跑驴源于民间文艺《王小赶脚》,1930年兴起于德州城郊马庄村(现德城区新华街道办事处马庄居委会),它以其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倍受人们喜爱,如今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

  跑驴演员为2人、4人或者多人(双数);一骑一赶为一对。骑驴者俗称“二姑娘”,十七、八岁,乡村打扮;如戏剧中的花旦装束,服饰鲜艳,扮相俊美,化粉妆或淡油妆。赶驴者“王小”,20岁左右乡村男青年,憨厚淳朴,类似戏剧中的武生打扮,青、红、蓝、白色剑衣裤均可;但须与“二姑娘”服装色泽相异。白毛巾包头,扎板带,穿紧口软底鞋,手持皮鞭。跑驴表演时,用锣鼓唢呐伴奏,吹奏出“行步点”、“紧急风”等鼓点和“将军令”、“梆子娃娃”和“百鸟朝凤”、“学人乐”等乐曲。

  跑驴表演形式已经由原来的一骑一赶的单驴,发展到现在的对驴和驴队。跑驴舞蹈所表现的是一对小两口走亲的故事,男演员持皮鞭在锣鼓声中以前扑虎跳跟头登场,似戏剧中关羽、穆桂英的马童;随后引领出骑驴者。女演员架驴云步上场,勒驴嚼口亮相,一勒一抖,犹如真驴登场,毛驴栩栩如生,“二姑娘”俊俏靓丽,令观众眼前生辉。继而二人跑圆场,赶驴者挥鞭赶驴,驴着鞭抖膀,时而弹蹄尥蹶,时而撒欢窜跳,场面十分活跃。赶驴之“二小”赶驴的同时关注着骑驴的“二姑娘”的安危,并含情脉脉,眉目传情;舞姿轻松优美,小夫妻情意缠绵。忽然,毛驴低头闻到尿臊或者抬头发现了驴的异性,两耳直竖,昂头炸毛,扬蹄尥蹶,似癫若狂。男打驴,女勒嚼,毛驴暴躁,前咬后蹄,打横转圈,上窜下跳。时而将赶驴者蹄倒在地,时而在赶驴者身上蹿越,赶驴者摸爬滚打,随机应变;骑驴者心惊肉跳,慌而不乱,紧张惊险,扣人心弦。一场惊险过后,小两口重登前程,挥鞭、勒嚼,情节可再现之前。

  对驴,基本与单驴相同。两个骑驴者衣着一红一绿,二人轮番上场表演,顺序与动作大致与单驴相同。驴队,则是由多对驴组成,10、20、30均可;一骑一赶为一组。以“别篱笆”、“串花”变换队形,交换位置,在规定范围内大家做勒嚼、着鞭、踢腿、尥蹶等动作;锣鼓、唢呐、串铃、响鞭等声响构成了跑驴舞蹈独特的交响乐;驴群与赶驴者组成了一个壮观的舞蹈群体,气势宏大,摄人魂魄。

  跑驴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逢年过节,跑上街头,尽兴表演,娱乐群众,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