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台灭明的君子之风

2013年12月17日 15:43作者:来源:大众网

论语?雍也篇》记载了一段子游与孔子的对话:“子之武城。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名者,行不由经,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从中可见澹台灭明的君子之风。

  在武城卫运河(京杭运河)西侧,距老武城县治西北2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村庄名唤大澹村,原本是一个澹村,后因人口增多分化为三个自然村,民国时期之前分别唤大澹村、小澹村、后澹村,解放后唤大澹村、二澹村、三澹村。大澹村有耕地1611亩,二澹村有耕地1820亩,三澹村有耕地1417亩。现在每个村有人口八九百人。地方志记载,在古代春秋时期,大澹村就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儒学大师——澹台灭明。至明代初年,此村尚有澹台灭明庙。明嘉靖《武城县志》记载:“澹村在武城西域北四十里兀兰屯之后,春秋时澹台子(澹台灭明)故居,乾隆三年知县胡良显表以石碑在河西曾专门立碑,以示旌表”。

  《论语?雍也篇》记载了一段子游与孔子的对话:“子之武城。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名者,行不由经,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从中可见澹台灭明的君子之风。

  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澹台灭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在子游做武城邑宰时,孔子来到武城时问子游,这里有没有人才,子游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品行端正,不走邪路,不是因为公事从来不到我邑署里来。经子游引荐澹台灭明就学于孔子。

  澹台灭明(前512-?),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长相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他的品德才学都好,但貌不扬,孔子以为其才薄,不喜欢,后离开孔子,更加发奋求学,严谨修行。“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 他建立了:“利禄取舍和官位屈就”的规矩以及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他以德行才华著称,名声大振。澹台灭明成为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为孔子门徒72贤人之一。他以为人正派、刚烈、博学、门徒众多而被誉为鲁之名士。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澹台灭明“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金乡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澹台子”。

  当今,有些地方为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争抢历史名人并非稀奇之事,但要尊重历史、依据确实、证据充分,毫无依据的改变古人的故里是错误的。网上的有时也有错误,有的说;春秋末年鲁国武城指今山东平邑县南;有说是费县南。有的说澹台子是山东平邑人,有的说是费城,理由不足、牵强附会。笔者认为澹台子故里是德州武城与历史记载相符,与武城县志相符,其故居在德州武城,说他是德州武城人可谓史料依据充分,理由充足,依据有四:

  一是:明嘉靖《武城县志》、清乾隆《武城县志》旧志记载:“:武城(今德州武城)“夏、商时属兖州地。春秋为鲁地,战国为赵地,平原君封。秦为钜鹿郡,西汉为清河郡,东汉为清河国”。春秋争霸时武城行政区划变更较多,春秋末期为鲁国。自明嘉靖三至民国的六部《武城县志》均记载了子游((言偃)为武城宰和澹台灭明的一些情况,还有传说和历史名人赞子游、子羽的文章。

  《武城县志》中还收录了唐代文学家白行简写的一篇文采斐然的文赋——《澹台灭明斩龙毁璧赋》,流传至今。:子羽南渡河 ,赍千金之璧至阳侯,波起,两蛟挟船,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乃左操璧右操剑击蛟,皆死,即渡河,三投璧於河,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家语子贡曰:赏之不喜贱之,不怒尊利於民矣,廉於行已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富独贵君子耻之。夫羽也中之矣,唐赠江伯,宋封金乡侯从祀。至圣庙武城乡首祀之。自前明县令金守凉始”。清乾隆《武城县志》记载:“澹村在武城西域北四十里兀兰屯之后,春秋时澹台子故居,乾隆三年知县胡良显表以石碑在河西曾专门立碑,以示旌表”。

  《括地志》也记载了以上澹台灭明重义轻财的传说。澹台灭明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二是:1978年武城搬迁时,在武城县漳卫南运河管理段大门下挖出一块大石碑,这块风蚀斑驳的石碑高2米,宽O.97米,厚0.27米。竟是元代大学士王鄂所题撰的《丹阳公祠堂记(即子游祠)》,它记载了子游出任武城宰时以诗书礼乐琴弦之声教化民众和发现人才子羽之事。此元代石碑现存於武城县文化艺术中心。也是有力的佐证。

  三,再看司马迁的《史记》中均有关子羽的记载“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假如澹台子是费城或平邑人,两部史书就不会如上所写:将曾子写为南武城人,而将澹台灭明写为“武城人”,明确去掉“南”字。为何将曾子写明为南武城?不把子羽写为南武城?原因就是作者查证子羽是(东)武城人。这两部史书足以证明子羽的故乡是德州武城。

  四、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可清楚地看出,战国初的(今德州)武城在地图上已明显标为县级的城邑。大澹村位于武城北部,从子羽的原籍也证明其为武城人。《武城县志》旧志记载“武城(今德州武城)“夏、商时属兖州地。春秋为鲁地,战国为赵地。”历史书籍《上下五千年》中也记载“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而不写澹台子为南武城人。武城卫运河西不仅有澹台灭明故里——澹村,武城还有一子路村,是因孔子的学生子路教书路过此处而得名。武城絃歌台榭北还有一行杖里村,是因子游在此任邑宰时杖责不规之徒而得村名。可见孔子与其弟子在武城的影响之深远。

  江西在古时候被称“吴头楚尾”。2500年前,儒家在中原大地掀起了礼仪道德学习的热潮,而当时没有受到儒学青睐的地方被人看作为都没有基本纲常,不习王化而被歧视,所以那里的人当时都被藐称为“蛮夷人”。当时的江西也差点沦落到这个地步所幸有位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因不被孔子看重而南下讲学,停留在南昌讲学,使得江西这块远离中原的土地终于“迈进了文明社会”。后来,澹台灭明老死在楚国。澹台灭明有300得意弟子,基本都是南方的精英,就是这300精英,把礼仪道德播在楚国大地上,并在这块土地上把文化历代传授下去,以至南昌文化水平经久不衰。

  澹台灭明何时去世,现已无从考证。据史学家考证,澹台灭明死后应该葬于吴地(古属楚国,今进贤、南昌一带),真正的墓应该是建在南昌。

  据《进贤县治》记载,进贤原名为钟陵县,始建于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纪念澹台灭明南游至此,易县名为进贤。澹台灭明来到南昌后,就是在钟陵县的钟陵山上讲学,当时求学者络绎不绝,把整座山都挤满了,澹台灭明选了资质较好的一部分学生留下来日夜授学,南昌人好学之风从那个时候就可以略见一斑,现在这个山已经改名为栖贤山。

  据清乾隆五十九年《南昌县志》记载,澹台灭明墓坐落南昌,宋时有名漕使高过经过南昌的时候题了一块碑:“鲁澹台子羽之墓。”明时碑的损坏已经非常严重了,当时知府范涞将其重修,清时学使王思训立石碑,题为“先贤澹台子羽之墓”,后经多次重修。1949年南昌解放后,校园操场后学生食堂前尚有澹台墓荒冢,为一土堆,有一石碑,依稀可见刻有“生员澹台子羽之墓”的字迹。

  现在,澹台灭明的墓碑已经被毁,墓址就在南昌市内东湖之滨南昌二中生活区内,在墓址建造了一个台子,台上移植了两棵树并摆放了两块石头作为标记。

  光阴荏苒,往事越千年,武城先贤澹台子早已逝去,但他的故居——武城三澹村依然存在,“子之武城”的故事在被誉弦歌古郡的武城却世代相传。德州不仅有汉代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还有春秋末期不被孔子看重而南下讲学的儒学大师澹台灭明,他是德州人的骄傲!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