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圣曾子:从师孔子 宏仁守志

2013年12月16日 14:52作者:来源:嘉祥政府网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曾子以孝著称,他不仅在理论上重视孝道,而且在行动上更注重实践孝道。曾子不再寻求做官之后,特别注重用儒家道德、君子形象来感化影响社会。

第一章 生平与事迹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鲁定公五年(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死于鲁悼公三十二年(周考王五年,公元前435年)。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少年就参加农业劳动。后从师孔子,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 身世和少年时期

  曾子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姓姒。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于鄫地,建立鄫国。鄫国故址,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原名“缯邑”,以当地多产丝织品而得名。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邻近的莒国灭掉鄫国,鄫太子巫无家可归,在鲁国南武城定住下来,以曾为姓。

  鄫太子巫的曾孙叫曾点,字皙,他就是曾子的父亲,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曾皙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狂者,即敢说敢为,不拘小节。曾子的母亲上官氏是位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一生织布、操劳家务,对曾子非常慈爱。曾子的生母去世后,曾皙曾续娶,姓氏不详。

  曾子是在母亲的关爱和父亲的严教下成长起来的。曾皙对曾子寄予厚望,在曾子六、七岁时,就教他读书识字,后来又把自己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六艺”知识传授给他。据传说,曾子小时候学习就非常用功。

  曾子从小就是个勤快的孩子,几岁就开始帮助母亲干家务活。年龄稍长,就跟随父亲下农田劳动。十三、四岁时就独自到野外打柴。后来又学会了犁地、驾车。

  曾子禀性孝顺。《琴操》记载,曾子年少的时候,就对父母尊敬亲爱。他家境贫寒,靠亲自耕作供养父母。曾子到郑国去,来到一个名叫“胜母里”的地方,他认为那个名字对母亲不敬,非常厌恶,便调转车绕道而行。(参见《淮南子·说山训》)

第二节 从师孔子

  曾子17岁时,求师于孔子。孔子对曾子的第一印象是“参也鲁”,也就是说曾子比较质朴、憨厚。

  曾子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勤学好问。他说:“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避),易者弗从。”(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他对遇到的事理千方百计地弄明白,每次在孔子身旁,必然提出问题,凡是吉、凶、军、嘉的礼仪,常规和权变的方法,总是问个究竟。《礼记》中有篇《曾子问》,记述曾子一次向孔子请教就达40多问。

  曾子不仅善于向老师请教,还善于向师兄们学习,一旦发现自己的看法、做法不妥,就立即认错改正。在与同学们切磋学问的时候,曾子总是追根求源。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曾子对孔子思想的实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孔子对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时,别的学生不理解。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见《论语·里仁》)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故。孔子去世前,把曾子叫到跟前,把孙子孔伋(即子思)托付给曾子。孔子去世后,曾子与同学们一起心丧3年。期间,曾子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回顾孔子的教导,研究孔子的思想。

第三节 孝事父母

  曾子以孝著称,他不仅在理论上重视孝道,而且在行动上更注重实践孝道。曾子行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奉养父母。《新语·慎微》记载,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孟子·离娄上》记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撤,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子不仅孝顺自己的亲生父母,对后母也极尽孝道。

  二是牵挂父母。《战略策·燕策》中说:曾子孝顺父母,“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有这样的记载,齐国曾聘请曾子,想让他担任卿的官职,他却不去就职,说:“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

  三是尊敬父母。《说苑·反质》记载曾子“亲在,叱叱之声未尝至于犬马。”曾子做什么事都请示父母,他说:“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专也。”(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孟子·尽心上》记载,“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正象不能随意称呼君主和父亲的名字一样,对父母喜欢吃的东西,自己也不能随便吃。

  四是取悦父母。曾子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见《礼记·内则》)在这方面有个流传很广的“耘瓜受杖”的故事:“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大大,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瑟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见《说苑·建本》)

  五是思念父母。传说曾子“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曰”。(见《礼记·檀弓上》)为他父亲出殡的时候,曾子悲痛万分。他攀着丧车哭喊,拉丧车的人不忍心,只得停下来。(见《淮南子·说山训》)他对母亲也同样思念。有一次他吃生鱼,感觉味道很鲜美,因此把它吐了出来。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母在之日,不知生鱼味。今我美,吐之。”从此以后,曾子终生不再吃生鱼。(见《孝子传》)双亲去世以后,“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见《尸子》)

第四节 宏仁守志

  曾子和孔子一样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曾子推行仁德,首先选择的是入仕为官。为父亲守孝3年结束后,曾子便出游齐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国没有接纳他,他又回到鲁国。在齐国时他曾拜见政治家晏婴,探讨处世治国之道。

  从齐国回国不久,曾子又到达楚国。楚惠王热情接待了他,让他做了高官,曾子决心趁机大干一番,实现自己的抱负。不久曾子便发现,自己与楚国君臣往往意见不合,自己的抱负难以实现,不到1年便辞职回到鲁国。

  曾子37岁时,被费国国君聘请到费国。后来曾子发现费国也不是理想之地,便回归故里,再也不寻求做官。

  曾子不再寻求做官之后,特别注重用儒家道德、君子形象来感化影响社会。

  他坚持仁爱,具有广泛的同情心。《论语·子张》记载,孟孙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体现了曾子的爱民思想。

  他坚持道义,具有不苟同权贵的君子品格。《说苑·立节》记载,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农业劳动,鲁国国君派人去赠送给他采邑,曾子不接受,再次前往,还是不接受。国君派去的人说:“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说:“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最终也没有接受。

  他坚持诚信,老幼无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她的儿子要跟着去。曾妻哄儿子说:“女还,顾反为女杀。”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捉猪准备杀掉。妻子制止说:“特与婴儿戏耳。”曾子说:“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于是就把猪杀掉了。

  他安贫乐道,不为名利所动。《庄子·让王》记载,“曾子居卫,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他具有坚定的信念,任何时候都不动摇。《礼记·檀弓上》记载,子夏死了儿子,哭瞎了眼睛。曾子去慰问他,说:“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也哭。子夏说:“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听后生气地说:“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一罪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二罪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扔掉手杖下拜,说:“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在子夏十分悲痛的时候,曾子仍毫不留情地指出子夏不遵守礼仪的过错。

  曾子终生按礼制去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礼记·檀弓上》讲了一个曾子临终易箦的故事:曾子卧病在床,病情很重。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坐在床下,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坐在脚旁。有一位童子拿着蜡烛靠边坐着。童子说:“华而,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现出惊视的样子,看了一下席子说:“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说:“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说:“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于是抬起曾子换掉席子,再放回去时,还未放妥,曾子就去世了。

第五节 设教讲学

  曾子一生从事的主要事业是讲学。他从二十三、四岁就开始在其家乡南武城招收弟子,把从孔子那里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们。38岁时,受武城大夫所聘,设教于武城。曾子40岁时来到卫国,一待就是10多年,主要工作还是教学。曾子在他年老时,从卫国回到家乡南武城,继续设教讲学。

  曾子教授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原原本本地传授孔子的教导。例如,一次曾子对他的学生子襄讲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他说:“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见《孟子·公孙丑上》)

  曾子教授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意教学相长。《说苑·反质》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说:“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说:“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叱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宣安夫子居朝庭,严临下而不毁伤,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发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离开坐席道歉说:“参不及宣,其学而己!”曾子不摆老师的架子,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向学生的长处学习。

  曾子教授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记载,曾子有个学生将要到晋国去,对曾子说:“吾无知焉。”曾子说:“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谓之友,无知焉谓之主。且夫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曾子临终时也没有忘记对学生和自己的儿子进行教导。

  曾子70岁去世,葬嘉祥县城南18公里,南武山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