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曹操第四子 写下许多辉煌的诗章

2013年12月20日 10:17作者:来源:大众网

生于山东鄄城(今旧城镇),曹操第四子。黄初二年封鄄城侯,黄初三年三月进封为鄄城王,食邑二千五百户。黄初四年五月去京朝会,秋徙封为雍丘王,太初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三年徙封东阿,五年冬曹植到京城洛阳参加朝会。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人。生于山东鄄城(今旧城镇),曹操第四子。黄初二年封鄄城侯,黄初三年三月进封为鄄城王,食邑二千五百户。黄初四年五月去京朝会,秋徙封为雍丘王,太初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三年徙封东阿,五年冬曹植到京城洛阳参加朝会。六年二月朝廷以陈四县改封曹植为陈王,十一月抱恨而终,谥号“思”,后世称“陈思王”。享年四十一岁。青龙元年三月,其子曹志将遗赅迁葬于东阿鱼山。

  曹植在鄄城(今鄄城旧城)作王时,生活非常清苦,这在他的诗作、文章里都有反映和描写。但是,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朝廷还派“监国使者”对他进行监视,使他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他深深怀念着在邺城、洛阳与“七子”等人吟酒赋诗的美好岁月,所以被贬鄄城后,曹植还仿铜雀台在城角筑了个高台,终日在台上读书赋诗,写下许多辉煌的诗章。至今在旧城东二里杏花岗南,还有一个土台,人称陈王台,传说就是当年曹植读书的遗址。

  曹植在鄄城写的诗,有六首〈〈杂诗〉〉留传下来,其中一首诗写道:“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诗人以转篷为喻,表现了自己生活的艰辛和不安定,诗里充溢着悲愤之情。曹植是建安时期文坛巨子,在文学的革新与发展上立下不朽的功勋。《诗品》赞之为“建安之杰”,谢灵运评价他“才高八斗”。曹植诗歌流传下来的有80余首,他的赋作,知其篇名者就有55篇之多,其五言诗《白马篇》、《名都篇》、《吁嗟篇》等迄今脍炙人口。尤其他的《七步诗》,更是妇孺皆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