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是麒麟的发祥地,是麒麟文化的发源地

2013年12月19日 14:37作者:来源:大众网

关于西狩获麟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卷十六》,“鲁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仲尼观之,曰:‘麟也’。”《集解》服虔曰:“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正义》括地志云:“获麟堆在巨野县城东十二里”。《史记?孔子世家》、《榖染传》、《东周列国志》等皆有记载。

  特色文化和生活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为巨野这片古老的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传统艺术,是著名的中国麒麟之乡、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戏曲之乡、中国武术之乡。

  中国麒麟之乡:巨野是麒麟的发祥地,是麒麟文化的发源地。关于西狩获麟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卷十六》,“鲁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仲尼观之,曰:‘麟也’。”《集解》服虔曰:“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正义》括地志云:“获麟堆在巨野县城东十二里”。《史记?孔子世家》、《榖染传》、《东周列国志》等皆有记载。明本《巨野县志?山川》载:“巨野东南金山下焦氏山产麒麟。孔子未生时,麟衔玉书至阙里,其文曰:‘水精子继衰周而素王’。颜氏异之,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去。怀妊十一月而生孔子。遂改焦氏山为麟山。” 两千多年来,巨野有关麒麟的历史遗存丰厚,民间传说颇多。麒麟作为仁爱吉祥的象征,其灵光伴随着儒家的“弦歌文化”普照九州。“麒麟的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巨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并作为国家级“中国麒麟文化研究基地”。

  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巨野的书画艺术可上溯到秦汉时期。从巨野县出土的陶器、玉器、汉画像石刻等文物资料上,就有着丰富的文饰图样,绘画题材涉及到人物、花卉、山水等各个方面,技法娴熟,形象逼真。传统艺术沃土的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执着实践与探索,使巨野县一直保留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民间书画艺术创作队伍。目前,巨野有国家级美协会员1人,省级会员20多人,市县级会员900多人。在长期的书画创作实践中,巨野人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书画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巨野县的当家画种工笔牡丹,就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工笔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手段,精工细作而成。它勾勒严谨,工整典雅,色彩绚丽,充分展示了牡丹雍容华贵的特点。目前,巨野县的工笔牡丹画已享誉海内外。精品牡丹画多次在全国和省级大型书画展中获奖。2000年11月,巨野县被中国文联正式命名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高占祥亲自题名。

  中国戏曲之乡:巨野素有“书(曲)山戏海”之称,戏剧曲艺不仅源远流长,发展迅速,而且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出现了许多著名班社和优秀艺人,有着丰厚的群众基础,至今仍有不少专业艺术人员表演团体和业余艺术班队,以多种形式活跃在城乡。常见的戏剧有山东梆子、两夹弦,豫剧、枣梆、柳子戏,大平调、四平调、横笛梆子(河北梆子)、曲剧、越调和柳琴(拉魂腔)等。而流传较早较久较广较盛的则是山东梆子、两夹弦、枣梆、豫剧和柳子戏。

  中国武术杂技之乡:巨野县素有武术杂技之乡的美誉。武术杂技文化源远流长,历代英杰辈出。据县志记载,武术杂技成为广泛的群众活动,始自宋代,至17世纪形成崇武尚德之风,爱好者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在农闲季节,拜师访友,切磋技艺。全县多数村庄都有一两处临时武场,大村有四五处武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杂技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术杂技从群众活动的沃土中升华为一种文化资源。顺应市场大潮,全县建起了十多处武术杂技学校,大义镇孔楼武术杂技学校享誉国内外,吸引了东北、内蒙、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全国各地的学员前来深造。大义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杂技艺术之乡。在此基础上,政府加强管理和指导,突出传统门源特点,文武并重,强化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和举办重大比赛,2002年巨野县被国家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武术之乡”,实现了由传统优势到品牌优势的转变。

  近年来,巨野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通过全方位的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随着巨野煤田的开发建设,巨野县已迅速成为各类先进生产要素流入的“洼地”、外商竞相投资的热土。新矿、兖矿、华尔润、山水、国能、沙钢、铁雄、华燕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先后落户巨野,巨野已跨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行列,是我国著名的大蒜之乡,是“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省级文明县”、“平安山东建设模范县”和“中国绿色名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