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以增

2013年12月18日 15:00作者:来源:

杨以增(1787~1856),清代藏书家。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今东昌府区人。出身诗书世家。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初在贵州任知县、知府。后调广西、湖北、河南等省诸道供职。他任河南开旧陈许道时,正遇上黄河决口,他率众督促加固堤坝,使当地百姓免受水患。后升任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

  杨以增(1787~1855) 清代藏书家。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聊城县城里(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 人。出身诗书世家。17岁入县学。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初在贵州任荔波县知县、后任松桃直隶厅同知、贵阳府知府。其间,在清理积压公文中,发现一个贿赂顶凶、错杀无辜的疑案,即查明案情,重新审处,惩办原凶,为受害者昭雪。先后调广西左江道、湖北安襄郧荆道、河南开归陈许道任职。在河南时,每逢黄河汛期,便率众督促加固堤坝,视察汛情,使当地百姓免受水患。后升任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在陕西时,与陕西巡抚林则徐友谊甚笃。道光二十九年(1848)升为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咸丰五年(1855)卒于于江苏清江浦任所,谥号“端勤”。葬于聊城城西田家庄。

  杨以增一生热爱藏书。早在读书时即秉承父业立志藏书。道光五年(1825),开始收藏宋、元珍本秘籍。步入仕途后,多次易地任职,广交文士,接触和收集许多珍本古籍,1840年 (道光二十年) ,家居为父守丧时得到文学家梅曾亮、包世臣协助,筹建藏书楼,取《学记》中“先河后海”语,为藏书楼取名“海源阁”。当时,清政府统治腐败,社会动荡,官僚豪门历代收藏的典籍,常有散乱失落于民间者。杨以增利用居外为官之便,辗转于吴越间,将当地数百年保存的重要文献几乎尽数收集起来,以船沿运河运至聊城。杨以增还通过各种关系和不同渠道,不惜巨资购得不少私人珍贵藏书。太平天国起义时,他正在江苏清江浦任职,购得苏州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大部藏书。黄氏系乾隆年间举人,喜欢藏书,搜集宋本图书百余种,专藏一室,名曰“百宋一廛”,又称“士礼居藏书”。杨以增得黄氏藏书,为海源阁藏书初步奠定了基础。之后,他又得鲍氏“知不足斋”、秦氏“石研斋”、惠氏“红豆山庄”、方氏“碧琳琅馆”藏书以及江都汪容甫、海宁陈仲鱼、阳湖孙渊如、大兴朱竹君等海内名家部分藏书,别辟书室曰“宋存书室”,藏天水旧籍,以元本、校本、影宋抄本附之。后又得宋本《毛诗》《三礼》《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命其室曰:“四经四史之斋”,使海源阁藏书日渐宏富。   杨以增收集、购买书籍时,特别注意鉴别书籍的真伪和收藏价值,大多经过梅曾亮、包世臣、高均儒、吴熙载等文人、鉴赏家的鉴别,因此,所收购书籍大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尤其得苏州黄丕烈“士礼居”藏书最多。曾辑印《海源阁丛书》。杨以增之子杨绍和、之孙杨保彝均致力于藏书事业,“禀承家学, 一专于书, 搜罗典籍,不遗余力,孤本珍籍、精校名抄,乃悉集于聊城。”其子杨绍和,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又得清室弘晓“乐善堂”藏书。其孙杨保彝,曾任山东省通志局会纂,又使藏书有所增加。(刘阶平《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概略与劫后之保存》),使海源阁藏书在杨以增收藏的基础上益加宏富。 至清末,海源阁藏书达3236种,20余万卷,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海源阁所藏图书,在军阀兵乱和日军侵略中大部散失,少部辗转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保存。1986年,聊城(今东昌府区)市人民政府在杨氏宅院故址重建海源阁。

  海源阁简介:创建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系聊城杨以增所建藏书楼。

  杨以增一生宦游大江南北,搜罗图书不遗余力。建阁前后,已有陆续收藏。咸丰初年,太平军活动于长江下游,大藏书家汪阆源艺芸书舍藏书散出,杨氏所得最多。此后,又乘捻军起义震动江淮之机,搜罗了一批名家藏书,奠定了海源阁的藏书基础。杨以增之子杨绍和秉承父业。清咸丰、同治年间,绍和官居北京,正值怡府乐善堂书散出,他出金购求,所得颇多。此外,他还对阁书进行整理,编成《楹书隅录》初编五卷、续编四卷。绍和之子杨保彝,也曾编有《海源阁书目》和《海源阁藏宋元秘本书目》。

  海源阁藏书之精品主要得自汪氏和怡府,而两处之书,又全得于清初大藏书家毛、钱、徐、季等人。其中《毛诗》、《尚书》、《春秋》、《仪礼》四部经书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籍堪称海源阁镇库之宝,杨氏专设宋存书室保存,且名为“四经四史之斋”。据现存几部海源阁书目统计,该阁最盛时,有藏书3680部,22.46万余卷。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起义军宋景诗部攻占聊城,受战乱影响,杨氏存于陶南山馆之书损失严重。1929年7月和1930年春,土匪王金发部两次盘踞聊城,掠走善本颇多。1928年,海源阁第四代主人杨敬夫恐藏书有不测,择其善本中最精者,装了十几箱,运存天津寓宅。随后因家道中落而开始变卖,大部分抵押给天津盐业银行。1946年,国民党行政院长宋子文出20亿元法币赎回,交给了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年,杨敬夫将劫余之书装了50余箱,运抵济南东兴里寓宅。此期间,王献唐曾多方设法,谋将这批书收藏于山东省立图书馆,但终未达成一致。1942年,杨氏又将书运往北京,存于岳父劳之常家。后济南商人苗兰亭、张蔚斋、辛铸九倡捐巨款将书买下,运回济南。抗日战争胜利后,3人又将书捐入山东省立图书馆,计2300部,3.2万册,该馆辟专库保存。

  海源阁位于山东聊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四经四史斋”、“琅环之府、群玉之山”.....众多学界泰斗,给予中国藏书史上久负盛名的海源阁高度评价。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22万。它与江苏常熟县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瞿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瞿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前有一长条状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高台读书亭。楼下东首为通往后院的通道,杨宅第四进院内为海源阁明清版本藏书处。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言语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杨氏第四代人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   海源阁是我国清代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总计藏书二十多万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它与北京的文渊阁、皇史宬,宁波的天一阁同为中国历史上公私藏书典范,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海源阁藏书浩瀚。至清末,海源阁藏书已达三千二百三十六种计二十万八千三百卷有余,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后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所藏图书大部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现已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建,并开始对游人正式开放。

  海源阁位于聊城市古城区万寿观街东首路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著名藏书家、聊城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海源阁为三间硬山脊南向二层楼阁,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藏书处。楼檐正中悬有杨以增手书“海源阁”匾额,阁下正中两柱上有“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澴”的楹联。杨氏藏书始于杨以增之父杨兆煜,后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杨承训四代人的努力,多方搜集,上百年的积累,使藏书逐渐丰富起来。总计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4000余种、220000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文物之丰富,海内闻名。中国历史博物馆将海源阁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百百宋楼”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还将海源阁与北京的“文渊阁”、“皇史宬”、宁波的“天一阁”并列为中国历史上官私藏书的典范。 海源阁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版刻图录》收录海源阁书影44种,标点本《二十四史》前四史就是以海源阁藏书版本为主要参考进行标点排印的,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毛泽东主席赠送给他的《楚辞集注》也是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

  海源阁于20世纪30年代后,屡受战乱之苦,楼舍损毁,珍藏 海源阁

  散,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海源阁。早在1947年1月解放聊城时,八路军某部曾发布入城三项命令,第二条就是“保护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海源阁图书馆”。1956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把海源阁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聊城市政府筹巨资于1992年10月重新修复了海源阁。重修之楼,坐其原址,因其旧制,单檐歇山、上下两层、青砖灰瓦、红漆梁柱。正房、配房都是砖木结构,前出一厦、起有台阶、木制花棂子门窗,具有浓厚的中国清代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胡乔木题写的“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百代流芳”楹联,醒目地悬挂在海源阁大门两侧。1998年建立了海源阁管理处,负责海源阁的宣传、海源阁古籍文物资料的搜集、整理等管理工作,并举办了《海源阁发展史陈列》展览。展览分为三个展室,包括前言、时代背景、藏书概况、藏书兴起、藏书发展、藏书管理、地位与贡献、重新振兴、名家题赠、结束语等九个部分。展品有杨氏珍藏印章、历代主人画像、杨以增与林则徐往来书札手稿二十余件以及许多珍贵文物图片。还藏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谷牧、宋任穷的题词、启功、沈鹏、刘炳森、李苦禅等名家字画上千幅,古籍图书近万册。   海源阁是聊城文化昌盛的标志,它与巍峨壮丽的光岳楼,雕梁画栋的山陕会馆,景色秀美的环城湖交相辉映,为江北水城增添了无穷魅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