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梆子》——戏曲

2013年12月06日 19:39作者:来源:大众网

    靠山梆子也即莱芜梆子(建国前的称呼),又名“莱芜讴”,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宝库中的奇葩。流行在山东莱芜、新汶、泰安、蒙阴一带,所以最早也叫“靠山梆”或“泰山梆”,清初已有演出。
 

曲艺概述

1850年前后,徽班“老阳春”经运河入山东,定居在泰安县夏张镇。此后,流行于汶上一带的梆子(汶上梆子),经常与徽调同台演出,逐渐结合,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1874年成立科班“小阳春”班,1895年在莱芜北勺山成立“长顺”班,继而成立了“吉庆”等十几个科班。1954年1月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改名莱芜梆子剧团。《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借闺女》晋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接见。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三定桩》《红柳绿柳》分别被搬上银幕。《推媳妇》2000年12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在长安大戏院演出,2002年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剧目展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年度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野风情》获山东省第四届精品工程奖。现代戏《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先后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历史记载

《费县简志》中记载:“流行于费县境内的剧种有溜山梆、豫剧、柳琴、京剧、吕剧等,以溜山梆最为著名,溜山梆又名靠山梆、主要流行费蒙山区。”《山东地方戏曲音乐》中记载:“清乾隆之前 ,《靠山梆》已成立剧社演出,到清乾隆年间(1785年左右)有自称老道人的曹合泰(1785年左右)到沂蒙的中西蒋传授,并经常传唱一些民间曲调,梆子腔、柳子腔,演出揉进民间吹打、说唱、音乐等。这就是费县靠山梆(溜山梆)剧团的前身。”

 

曲艺特色

靠山梆主要腔调称为声腔基本调,它由声腔的旋律、节奏、调式特点与曲调式逻辑的提升精华而业,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该剧种创造唱腔,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的曲调基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