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一朵扎根于胶州沃土中的艺术奇葩

2013年12月23日 21:36作者:来源:大众网

胶州八角鼓与山东琴书、山东大鼓属同类体制,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曲艺。说唱者立在一张八仙桌前,手持一个八角形的手鼓边打边说边唱,以三弦、坠琴、二胡等乐器伴奏,听者围坐在四周,所以也称八角鼓为“桌戏”和“鼓子”。

  胶州八角鼓,是一朵扎根于山东省胶州市沃土中的艺术奇葩。

  胶州八角鼓与山东琴书、山东大鼓属同类体制,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曲艺。说唱者立在一张八仙桌前,手持一个八角形的手鼓边打边说边唱,以三弦、坠琴、二胡等乐器伴奏,听者围坐在四周,所以也称八角鼓为“桌戏”和“鼓子”。“八角鼓”常常一个段子用几种不同曲调的曲牌联在一起演唱,散、韵兼收,有板有眼。其柔美婉转的曲调、迂回曲折的旋律、和谐流畅的唱腔、朗朗上口的鼓词,使演唱者一开口就牢牢吸引住听众。

  胶州八角鼓最初是由京城“旗人八角鼓”演变而来的。清朝雍正年间,一位在京做官的胶州人因故遭贬,携眷属返回故里,逢年过节便组织亲朋好友,演唱自京城带回的“旗人八角鼓”段子自娱自乐,久之,八角鼓便在一些财主和乡绅中逐渐传播开来。文字多是反映老爷、太太、公子、小姐等上层社会生活,乡绅们自称为“厅房戏”、“学士戏”、“清客戏”。道光年间,一位富家子弟因家境败落,便与他的儿子唱着八角鼓走街串巷,赶堂会、庙会唱“桌戏”,听唱的多为普通百姓,胶州八角鼓才走出了深宅大院,在百姓中传播开来。20世纪初,胶州城南关马台子(现水寨街)鉴古堂药店账房先生孙瞎汉,与塾师赵华南、商人王述堂一起,经过数年探讨、改革、创新,改换了胶州八角鼓原来那些晦涩难懂的唱段和词汇,创作了《劝世词》、《渔翁乐》、《母女顶嘴》等80多个反映普通百姓生活、通俗易懂的唱段,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当时胶州人有“听着鼓子戏,就把营生撂”的说法。到1911年,胶州里巷市井中能演唱八角鼓的已超过百人。

  1920年前后胶州八角鼓进入了全盛时期。据老艺人回忆,这时期的胶州八角鼓已经有500多个段子40多个曲牌,呈现出各派竞艺的局面,胶州城每天晚上都有三五处演唱八角鼓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魔爪伸向了胶州。为避聚众结社之嫌,演唱者只好偃旗息鼓。加之社会动荡不安,至新中国成立前胶州八角鼓几近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这朵艺术奇葩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当地政府派专人进行了挖掘和整理,还组织专门排演。胶州市政协派专人赶赴大连,将老胶州人傅嘉蕙老人所能唱出来的20多支八角鼓曲谱和唱词全部进行录音整理,还出版了《胶州八角鼓》一书,使这一几近失传的曲艺奇葩重放异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