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阳河遗址

2013年12月21日 15:18作者:来源:大众网

陵阳河遗址位于莒县城东南10公里的陵阳乡大寺村西侧、陵阳河南岸;南至厉家庄村北,西到集西头村。东5里许邻寺崮山五峰,西为寺崮山山脚下的平原冲积滩。陵阳河自东而西穿过遗址北部注入沭河。遗址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5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土质为黄褐色,文化层厚1.2米。

  陵阳河遗址位于莒县城东南10公里的陵阳乡大寺村西侧、陵阳河南岸;南至厉家庄村北,西到集西头村。东5里许邻寺崮山五峰,西为寺崮山山脚下的平原冲积滩。陵阳河自东而西穿过遗址北部注入沭河。遗址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5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土质为黄褐色,文化层厚1.2米。

  陵阳河遗址于1957年洪水暴发后,陵阳乡文书赵明录同志采集到一些石器、陶器。1962年夏天,山东省博物馆王思礼、张学海与莒县文化馆苏兆庆共同进行实地考察,确认其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距今4800年左右。1963年秋,山东省博物馆王思礼、唐士和会同莒县文化馆卢省三等首次进行试掘,清理墓葬10座,出土文物150余件。1977年春,苏兆庆、张安礼再次清理墓葬6座,出土了玉质砭石等重要文物120余件。

  自1979年4月3日开始,山东省博物馆和莒县文物管理所,对以陵阳河遗址为中心的大朱家村、小朱家村等遗址联合进行大规模发掘。工作分春、秋两期进行,计时近一年。共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该墓区因河床改道破坏较重,地表上陶片较多,有的器物露出在淤沙之中。墓葬均为东西向,方向偏东南,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深者距河床表层1米左右,浅者仅几十厘米。墓葬分布可分两组,每组之间有一定距离,共清理墓葬45座,随葬品2800余件。其中有大口尊、漏缸、瓮、高领罐、盆、鼎、豆 、壶、单耳杯、薄胎高柄杯等。在这些器物中,红陶所占比例下降,而黑陶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多数墓中都随葬了数量不同的猪下颌骨,同时,还有龙山文化的墓葬和岳石文化、周代文化遗存。其中的成套酿酒工具等几项重大发现,在我国原始社会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

  类似刻在大口尊上的图像文字,继1960年出土后,屡有发现。仅陵阳河遗址就有七种类型13个单字。图像文字的重新问世,与当年甲骨文被发现一样,为考古、古文字、历史、天文等学科所瞩目,为我国汉字的雏形得到了共识。

  墓6和墓17各出土了一套酿酒器,由滤酒漏缸、瓮、尊和盆组成。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高柄杯、觯形壶等酒具。大墓中酒具占随葬品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它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用谷物酿酒技术在5000年前就早已开始了。

  在墓19中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制作精美的夹砂褐陶牛角形号,成为大汶口文化考古中的唯一发现。它不仅告诉我们墓主人是军事首领身份,更重要的是对研究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组织结构及其变化,具有其它任何器物所不曾有也不能代替的意义和价值。

  这批墓葬规模不一,大墓均有原木组成的葬具、随葬品多寡悬殊,质料优劣有别,贫富分化明显。墓6长4.5米,宽3.8米,有木椁,随葬品多达206件,而且器形大,质量好,可为同时期墓葬之冠。个别小墓长仅2米,宽0.80米。随葬品只有7件,且陶质粗劣。大中型墓集中在遗址北部,靠近河床处;小型墓在遗址中部或偏南处,它是贫富分化的标志与说明。

  陵阳河遗址的发掘及其重大发现,对研究我国文字的起源、酿酒技术的发明与发展、针灸医术的发展与应用、军事集权首领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探寻我国私有制的产生、文明的起源、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变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