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之:南朝四帝器重之公

2013年12月21日 21:42作者:来源:大众网

刘秀之(396~464),字道宝,莒之东莞人。[1]祖父刘爽,曾任尚书都官郎,山阴令。父亲刘仲道,曾任建武参军余姚令。秀之早年丧父,在贫穷的家庭中长大。424年(南朝宋元嘉元年)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奉朝请。刘秀之曾请求担任广陵(今江苏扬州)郡丞。朝廷为发挥他的作用,任命秀之为江夏王刘义恭、平北将军彭城王刘义康行参军。出任无锡、阳羡、乌程令。464年,秀之病逝。

  刘秀之(396~464),字道宝,莒之东莞人。[1]祖父刘爽,曾任尚书都官郎,山阴令。父亲刘仲道,曾任建武参军余姚令。秀之早年丧父,在贫穷的家庭中长大。424年(南朝宋元嘉元年)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奉朝请。刘秀之曾请求担任广陵(今江苏扬州)郡丞。朝廷为发挥他的作用,任命秀之为江夏王刘义恭、平北将军彭城王刘义康行参军。出任无锡、阳羡、乌程令。464年,秀之病逝。

  刘秀之年幼时胆大心细,十岁左右时,与几个孩子在村前水塘边玩耍,忽然来了一条蛇,来是很猛,别的孩子惊慌跌倒,大声呼喊,唯独刘秀之不动,大家都对他的行为感到惊奇(认为他很独特)。

  439年(元嘉十六年),升任建康令,尚书中兵郎。秀之仍勤于政务,把建康城治理得很好,达到“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的程度。其卓著的政绩,被吏部尚书沈演之所注意,不断向宋文帝称赞他。刘骏(后为孝武帝)守襄阳时,将秀之调去任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在任襄阳令时,他整修了年久失修的挡水堤坝,使千顷良田重得灌溉。后又改领广平太守。

  448年(元嘉二十五年)秀之升任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时汉川之地有以绢当钱的积习,秀之为便利百姓,限令以钱购物,活跃了市场,深得民心。

  450年(元嘉二十七年),北魏60万大军南侵。朝廷将辅国将军杨文德,巴、梓潼二郡太守刘弘宗交秀之节度。秀之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击败北魏的进犯。同时将氐族杨高众部讨平。

  453年(元嘉三十年),文帝被太子所杀。秀之闻之,当日起兵讨逆。孝武帝刘骏即位后,秀之升任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折留俸禄280万两,交付梁州镇库。秀之率先垂范,整治了梁、益二州官吏侵吞钱财的不正之风。

  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南谯王刘义宣占据荆州反叛。秀之审时度势,出兵讨之取胜。进号征虏将军,监益、宁二州诸军事,保留持节、刺史之职。后被封为康乐县侯,食邑600户。

  457年(大明元年),秀之为右卫将军,次年升任丹阳尹。

  459年(大明三年),升任尚书右仆射,后领太子右卫率。在处理雍州王休茂叛乱后,秀之任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及郢州的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464年(南朝宋大明八年),秀之病逝。赠侍中、司空、持节、都督、刺史、校尉如故,增封邑为千户,谥忠成公。同时赐钱20万,布300匹。子景远嗣,官至前将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