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畔的历史文化名城——东平州城

2012年11月07日 09:33作者:李新来来源:东平网

元初,大运河改行州城,对当地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州城民间吹打乐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建国前,州城有职业性的民间乐队,成员多由贫苦艺人组成。 清真寺,址在州城西北隅,明万历年间建,清与民国均有维修。

   一、运河通,州城兴

  元初,大运河改行州城,对当地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元世祖在中原和江南地区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影响下,开始重视农业,采取了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使“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农桑辑要·王磐原序》)。从东平府学学成的孟琪在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期间主编的《农桑辑要》,由朝廷颁行天下。特别是东平人王祯,不仅参与了《农桑辑要》一书的资料收集和编辑工作,而且在旌德县尹任上写成《农书》,成为我国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农业知识百科全书,促进了全国农业经济发展。
  据载,运河漕运盛时,年运量达400万石,漕船120帮(每百只船为一帮),一旦起运,帆樯林立,纤夫号子传数里之外,昔日东平“八大景”之一的“会河帆影”即指此。运河内,南北商贾贸易,大小宦官云集,茶肆饭馆星罗棋布,地方特产琳琅满目,曲艺弹唱、歌舞走斗无一不有。随之而来的商业、手工业得到相应发展。由此可见,州城运河开通后,出现了航运兴旺、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的景象。
  由于运河交通便利,加快了商品流通。以运河为主要运输工具,州城“出口以粮食为大宗,其次是烟叶,每年向河北省输出烟叶10余万斤。每年从高唐、临清、堂邑等县输入棉花10万余斤。当铺、盐店、钱庄和较大商业为外地资本控制,绸缎、布匹、鞋、帽等商品由济南、周村等地客商贩来销售,年营业额白银万余两。红糖、白糖、糯米、大米、纸张、煤油、火柴、布匹、竹器等均从上海、镇江、清江等地水运贩入,年营业额白银万余两。煤炭从鲁南的杨家闸、韩庄和济宁等地水运输入,每年销售数10万斤(《东平县志》)。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运河沿岸集中了大批搬运工人、挽船纤夫、船工水手,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雇用劳动力队伍。州城从袁仲口到大安山30余里路程,沿运就有王思口、王仲口、常仲口等码头,旧有十八口之称,经济发展相当繁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