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弩:著名剧作家

2013年12月19日 17:32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张弓弩,原名张景舜、张波,1921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洼里村,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特邀顾问。1937年12月24日胶东天福山起义后,他参加了本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自卫队,并被任命为队长。

  张弓弩,原名张景舜、张波,1921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洼里村,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特邀顾问。1937年12月24日胶东天福山起义后,他参加了本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自卫队,并被任命为队长。1938年正式入伍,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营政委,之后在胶东五旅国防剧团、胶东文协平(京)剧团、文工团、烟台燎原剧团、胶东军区文工团任分队长、教导员、团长等职,并兼作戏剧教员、演员、导演、编剧工作。1952年至1955年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任济南军区理论学习班主任,负责培训军、师、团三级主官和宣传业务干部。1959年10月他被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聘为哲学研究员。他曾获得国家颁发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中央军委颁发的独立功勋荣誉奖章。

  张弓弩一生酷爱戏剧,早年人们就称他“爱戏入迷,写戏如痴”。他第一次参加演新戏是1932年,在小学老师张辑民的倡导下,11岁的张弓弩与伙伴们编演了以十九路军将士在上海抗击日军侵略为内容的文明戏。戏台用木板搭在小学院内的操场上,演出时全村的乡亲们几乎都去看戏。当演到日寇残杀上海军民时,台下群情激愤,怒不可遏。当演到十九路军将士和敌人肉搏,用大刀砍杀敌军时,观众呼声雷动,欢欣若狂。从此张弓驽迈出了他戏剧人生的第一步。

  抗日战争爆发后,胶东地区的新戏剧活动蓬勃兴起。除抗战剧团、国防剧团等许多专业文艺团体外,部队、农村、学校各种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1939年春天在八路军五支队新兵营任政治委员的张弓弩也组织了战士业余演出队,通过戏剧演出,宣传抗日救国。当时的演出艺术水平虽说不高,但却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这是因为这些剧目表现了群众对敌人的仇恨和消灭敌人的愿望。当张弓弩认识到戏剧对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的巨大作用后对戏剧工作便更加热爱。1940年春,他找到和他一起参军的黄县老乡、当时任国防剧团乐队指挥的袁先同志,请求调到国防剧团工作。当时的剧团是连级单位,而他是营政委,职务难以安排,可他情愿降级降职,最终调到国防剧团,担任分队长,兼作演员、编剧、导演工作。

  国防剧团演出的节目主要靠本团人员自己动手编写。每逢需要剧本和其他文娱材料时,剧团便把能写或愿意学习写作的同志召集在一起,点上汽灯,或一人独写,或二三人合作,打个通宵便写出一些作品,从中选出比较好的除剧团自己排演外,有时编成《文娱材料》,或在军内报纸上发表,或油印成专辑,供农村、学校业余剧团演出使用。有时因战斗频繁,为了紧跟形势,张弓弩和剧团几个编导委员凑在一起七嘴八舌临时现凑,即兴演出。这种演出虽然有些粗糙,但因多是就地取材,演的是战士自己的生活与战斗,贴近战士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追求,台上台下,喜怒哀乐,水乳交融,演出效果反倒很好。

  1942年张弓弩奉命转业到地方,在胶东文协搞戏剧工作,并着手组建胶东文协平(京)剧团,这期间他写的大型街头活报剧《活捉》、《互助组》、《金线道》、《一支手枪》、《笑面虎》受到人们的好评,《一支手枪》还刊登在《胶东青年》杂志上。《笑面虎》刊登在《胶东戏剧》上。

  1944年,胶东戏剧研究会成立,张弓弩被选为副主任委员。

  1945年日寇投降,烟台解放,他任烟台文协副主任兼燎原剧团团长。

  1946年,青年救国会所属的星火剧团并入燎原剧团,张弓弩仍兼任团长。这期间剧团除了上演他根据茅盾的小说《蚀》改编的同名话剧,还上演了诸如《白毛女》、《血泪仇》等名剧。同年张弓弩写的剧本《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在胶东文艺评奖中获戏剧奖。

  1947年9月,燎原剧团更名为烟台警备六旅文工团,一个月之后又合并于胶东文协文工团,张弓弩任政治教导员兼戏剧教员。在此之前文工团上演的剧目,演自己写的东西很少。恰巧胶东一个农村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从地主婆的地窖里找到了失踪多年的雇农,据此马少波创作了短篇小说《农公泊》。后由张弓弩执笔,与马少波、包干夫、陈志昂合作,并由陈志昂作曲,写出了二十七场同名大型歌舞剧,华东书店胶东分店还出版了单行本。同年《农公泊》(即后来的评剧《九尾狐》)在胶东根据地公演,该剧纯朴真切的戏剧情节、鲜明坚定的大众立场、健康昂扬的革命斗志,对当时的土地改革运动,起到了较好的思想发动作用。

  1949年,《农公泊》由着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白玉霜移植为评剧,“演进了中南海,轰动了北京城,引起了周恩来总理和文艺界的关注。”不少新文艺工作者也通过这个戏认识了筱白玉霜和再雯社,改变了一些人“评剧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观念。戏剧界老前辈洪深同志在一篇题为《新评剧‘九尾狐’的成就》一文中,热烈祝贺这个戏演出成功。说“它无疑的对于观众产生了巨大的教育影响,也教育了从事演出这个戏的一些工作者。”还有许多戏曲界知名人士也写了评论文章,《新民报》戏剧副刊上,还专门发了‘九尾狐’演出特刊。”(以上引文详见《筱白玉霜传》)同年10月,张弓弩奉命调回部队,接任胶东军区文工团团长。1951年调任胶东军区文化科长。

  1952年他考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三年后改做理论教学和部队政治工作。在培训提髙干部的理论素质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他娴熟的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的审视社会发展和回答现实问题,通过读书实践,结合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解,对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不断做出深刻阐述。

  应筱白玉霜之邀,张弓弩于1955年写的评剧《擦亮眼睛》,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剧本》月刊发表后,北京、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市人民出版社分别出了八种单行本,并被收入《山东十年剧作选》,有的省还出了连环画册。除中国评剧院筱白玉霜主演过这出戏之外,还被移植为豫剧、晋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几十个剧种,当年许多着名演员都演过这出戏,张弓弩因此而受到时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的接见。

  1956年至1958年,张弓弩的剧本《落网》、《滚出台湾去》由山东出版社分别出了单行本。

  1976年底,张弓弩接到了第一个离休命令。一年后,军区首长为照顾他写剧本方便,又任命他为济南市警备区顾问。

  1978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创作的京剧《激战序曲》。1979年,张弓弩又创作了反映长征时期的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元帅的话剧《回狂澜》。徐向前元帅和康克清同志看过初稿后,康克清同志留他吃饭,并将她和朱总司令的照片赠与张弓弩。徐向前元帅于同年8月6日接见了他,对剧本表示赞许,并让秘书给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肖望东打电话:“康大姐对这个剧本很重视,徐帅也接见了作者。你们把这个剧本重视一下,抓一抓。”1981年,张弓弩又接到了第二个离休命令。“魂飞心头愿,又做文艺兵。舞台即战场,随我驰西东。”张弓弩离休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戏剧创作之中。仅仅几年时间就创作出十一个剧本(九个与儿子张少飞合作),其中有两个出了单行本,一个登在《戏剧丛刊》上,一个十集电视连续剧被《影视文学》连载,一个被山东电视台拍成电视剧。199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山东文艺出版社作为纪念丛书之一,从他的剧作中选了九个剧本出版了《张弓弩剧作选》。其中《回狂澜》、《财礼恨》、《神奸巨蠹》在山东省剧本评奖中连续三届获剧本奖或特别奖;《神奸巨蠹》还获得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届田汉戏剧奖。当他把刚出版的近五十万字《张弓弩剧作选》送呈军区首长审阅时,济南军区政委宋清渭上将热情复信:“张弓弩同志:您好!惠寄的大作收到了,拜读了其中的一些作品,很受教益,同时深为你这种爱党爱军、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你虽然离休多年,但宝刀不老,无论写古还是写今,均击浊扬清,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战斗性,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为了‘以史为镜’,使更多的官兵了解你的创作和作品,从中吸取政治营养,我准备派《前卫报》社的记者前往采访,在报上作些评介。顺祝,春安!”不几天,《前卫报》文艺副刊主编、军旅作家刘灿校大校专访了他,并写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评介文章。

  张弓弩创作的几十个剧本,不论是推上戏剧舞台,还是拍摄成电视剧,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表达了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鲜明主题,忠实履行了他的诺言:“戏剧艺术要真正为人民利益服务,戏剧工作者要成为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忠实代言人。”作为人民的剧作家,张弓弩决心把有生之年毫不保留的贡献给戏剧事业,一直写到心脏停止跳动之时。

  张弓没有回头箭,步入耄耋之年的张弓弩,依然像一张待发的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