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山传说:岗山耙和尚

2013年12月13日 09:44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岗山座落在山东省栖霞市西南边陲的官道镇驻地西北侧大花园村后三华里处。山虽不高,海拔仅有252米,但大有名气,远近闻名的“岗山耙和尚”有口皆碑。

隋建国

  岗山座落在山东省栖霞市西南边陲的官道镇驻地西北侧大花园村后三华里处。山虽不高,海拔仅有252米,但大有名气,远近闻名的“岗山耙和尚”有口皆碑。

  岗山是所有山头的总称,有大小九个山头组成,原名叫九顶梅花山。后因有一个二百来平米的小山包人踏在上面跺脚能发出似敲钢击铁的声音而更名为“钢儿山”。唐太宗李世民征东时曾在此设过岗哨立过战功又被赐封为“岗山”。

  岗山地处胶东丘陵的边沿,西与招远市比邻;南与莱阳市接壤,有一水三分之说。即西坡的水流向招远市,入大古河,注胶州湾;北坡的水,经龙口市石良河归渤海;东和南坡的水汇集莱阳市五龙河入黄海。

  岗山凡指的是其中的一个主峰,即大顶子,站在山顶可远眺几十公里外,好似“胶东屋脊”。山东坡有五沟壑,山势陡峭,古木参天;大小二顶子间有一河沟,人称“通天沟”,传说是当年不法和尚为方便强男霸女而挖的一条通向官道的洞穴塌陷而成,也叫刹沟河。小顶子向西延伸是一条约二百米长的即宽又平的岭背叫燃柴岭。燃柴岭的尽头是通天沟与另一河沟汇合处,上是钢儿山,下是盆口峪。

  高祖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大军起京师出潼关,进军山东半岛,扎营于岗山西侧山角下的古城,(招远市毕郭北耩有古城遗址)。大军营区周围立了拦马炮 栏 ,走马岭和饮马沟等。后又在岗山南十余里处(现官道镇半城沟村)建立了一座一点五平方公里的城域。传说唐太宗东征时,大军经过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军中有些老弱病残的不便继续征战。唐王念他们跟随多年有功国家,便下令在他驻过的这块风水宝地上修筑城寨,将他们安置起来。被安置人员不忘唐王大恩大德,商定只留东、西两处城门,为的是东望唐王旗开得胜,西望长安怀念故土。因为这个城只有两处城门,所以叫半城沟。此资料选自《可爱的烟台》丛书之一《胶东屋脊栖霞》。岗山的大顶子设了望岗哨。在争夺岗山的战役中,因触犯了地名,太宗痛失三员爱将。柴绍(李世民的姐夫)阵亡在燃柴岭,因柴抵挡不住燃烧。主将铁玉误入死谷,被乱箭射死在钢儿山上,因铁不及钢。先行官侦察将军李玉瓶,被番军卡住出口,无退路,战死在盆口峪,盆扣压了瓶子。

  为掩埋将士们的尸体,东征大军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每人一把土撒向遗骨,以示怀念及以此来迷惑敌军。据传世民的姐夫柴绍,头颅被番军割除失踪。世民特令工匠做了一颗金头陪葬。一夜之间在岗山前怀东至栖霞藏家庄镇的马陵冢,西至招远的道头东西长达百余里的路两边,组起了成千个土坟,即冢子,光有名的土冢就有七十二个。这柴绍的金头到底葬入何处至今不得而知。后又在追杀逃兵蓬莱的路上,又建有十里一大冢,五里一小冢,作为征战旅途的标志。

  几十年的征战结束了,边寨风火消失,天下太平,国富民强。名臣左光禄大夫郑国公魏征,祖籍山东魏州曲城,今山东莱州东北,岗山离他的家乡仅八十余里,也算是他的故土。魏征几次东巡,每次途经官道(现在官道镇,即海莱公路官道段),都要到岗山祭拜为国捐躯的英灵。他认为此山风水好,再加又是当年征战的主战场,另有将士英魂所在,就提出封山之大计。他上奏皇上,说:“山东半岛按屯兵马古城其东侧设岗哨的山头,为那次讨伐高丽番军立下了大功,是否可封”?文皇帝世民一听大悦,因他早有此意,只不过国务繁忙忘却了而已,当即拍板,说:“要封,顾名思义,就封为岗山吧”。又重复了一句,“是岗哨的岗。不但要封,以后还要在这山上立寺院,设庵堂,派高僧主持,为阵亡的将士建庙宇立碑,让当地百姓奉祀。这些宜事由你们按朕的意思去办就是了。”自此,这座曾为唐王东征立下战功的梅花群山,就名不副实的称为岗山了。

  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长安京城派来工匠和勘测设计人员,开始了宏大的建筑施工。至高宗显庆一年,历经九年的时间(公元647——656年)竣工。太宗皇帝亲自为寺院赐名为“岗山寺”。寺院形状和建筑规模是以“三点一线”的布局展开的,即三点是指大、小顶子和燃柴岭建筑群为主体,以后顶子上的武神庙、庙前戏楼、大顶子上的凉亭子、南山门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

  岗山寺院历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八百余年。宋末元初寺院最为兴盛,庙宇和尚达八百之多,大小顶子建有大殿、燃柴岭有藏经楼,据说唐生西天取回的部分经文曾由京城长安运来珍藏过、东侧河岸有跑马岭、东南侧为锻演场、山前有花园和千亩良田,是胶东乃至潍坊一代佛教中心,大小官员途经此地都要上山拜佛。寺庙在元末明初开始败落,不法和尚不时殃及四邻百姓和过路人,因寺院是前朝皇帝赐封,地方官员无能为力。大明天启年间,当此案呈报当今皇上,因皇帝辛酉俗有说话带“罢啦”的口头语,看了奏章觉这样的小事不必行兴师动众,让地方官员处置算了,就随口说了个“罢啦”。传递人员把“罢啦”误解为“耙了”,就用犁地用的铁齿耙把罪大恶极的和尚给耙了。自此“岗山的和尚罢啦”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怨哉,怨哉,只因错用了“罢啦”二字,使近百名和尚丧生耙刑之下。从那以后,在民间便留下了“岗山的和尚耙了”的歇后语。每逢人们自己或不想叫别人做的事情,都会把手一摆说:“岗上的和尚——罢啦”( 耙啦)。

  另一传说,当年朱元璋为躲避官府追杀,手拿一个碗和一双筷子要饭逃难到过岗山寺院,吃过“红格拉,白田心”的饭菜(糊秫疙瘩即高粱米汤),(注:高粱米汤为深红色,中间为白色豆腐渣)。据传称帝后,为岗山寺特赐金碗金筷子并拨出专向银两重修寺院以示答谢。碑文“洪武二年重修岗山院”(碑尚存,无字)。为了品尝到当年的“美餐”味道,他命宫廷厨司做他曾经在岗山寺吃过的“红格拉,白田心”的饭菜,可不知为此有多少死于非命,也没有做成。岗山寺不法和尚之所以后来不轨,就是因受两朝皇上赐封而猖狂。

  据记载,定海郡隋氏始祖隋世纪大宋末年由河南省汝宁府固始县东关还迁居山东登州府栖霞县蛇窝泊后,因信仰佛教,时常到寺院拜佛求经。到四世大元年间,家族十分兴旺,兄弟四人均为名士。行一伯元时任高密知县,行二德仁任太州盐场管军,行三世昌元受安远大将军,被嘉封为定海侯(据《莱阳县志》和《定海郡隋氏祖谱》记载。海阳市行村镇何家疃有大元定海侯隋大将军坆茔)。当年寺庙与隋家交往更加密切,隋大将军每逢离京回家都要进寺院同主持颂佛经资普度众生,关系融洽。高密知县伯元定期回访寺院并按派家人协助看管花园。大明洪武年间大花园始祖十三世隋召由海阳市水头村迁居大花园。这也就是大花园隋氏家祖在大花园的起源和村名的由来。

  另,岗山寺院的花园原在先如今大、小花园两村后沟北岸,这里有当年管理花园增人们的房舍。院内有一口来之岗山地下泉水的大井,水深且很适合人畜饮用。由于井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又灌溉方便,其周围生长了大片、大片茂盛的各种名贵的大花,故叫大花园,即现在的大花园村。此井现尚存,早些年间用大石头封盖埋入地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为开挖岗山水库西干渠排水沟而裸露,上部井壁仅剩下一半,即属于半圆形,渠底部分淤泥覆盖为原型,待考察。

  岗山和尚被抄后,人民安居乐业,寺院花园后称大花园隋氏家祖逐渐繁荣,生息至今。当年设刑场的沟就成了如今众所周知的“钯齿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