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璜顶庙会:民俗文化载体

2013年12月22日 11:21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2月15日是春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烟台市民俗博物馆里冷冷清清,仅仅有不到30位游客。而同一天,毓璜顶庙会却红红火火,涌入了3.2万人,公园里摩肩接踵甚是热闹。

  2月15日是春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烟台市民俗博物馆里冷冷清清,仅仅有不到30位游客。而同一天,毓璜顶庙会却红红火火,涌入了3.2万人,公园里摩肩接踵甚是热闹。同样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两者却遭遇到了冰火两重天,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此,民俗专家认为:“民俗就是生活,活态的东西才受欢迎。”

  “人怎么这么多啊!”2月15日是毓璜顶庙会举办的第二天,很多市民也趁着假期的最后一天来逛庙会,当天3.2万名游客拥进了公园。加上前一天,庙会两天吸引了6.2万人前来凑热闹。市民凌女士一边侧着身子往前挤一边说:“太挤了,到处都是人,只能看到人家的后脑勺。”

  看到来回涌动的人流,年轻的高女士感到很无奈。高女士的儿子今年5岁,很调皮,就爱到处转悠。“人这么挤,我拉着他的手都拉不住。”高女士说,一不注意孩子就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一个上午她的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根本没有工夫玩。

  与庙会上的热闹红火相比,民俗博物馆就显得冷清得多,15日上午9点半前后,烟台市民俗博物馆(原福建会馆)这座具有闽南风格的古建筑群里,只有零星的几位游客穿梭其中。75岁的王世明老先生正在和老伴儿一起找寻旧时记忆,他说,展馆里的煤油灯、独轮车、簸箕、扁担凳等老物件都是他们过去见过甚至是用过的,每次看到这些东西都觉得特别亲切。“年轻人可能就没那种体验,所以来这里的多是我们这样的老人。”王老先生感慨道。

  负责民俗博物馆保卫工作的几位工作人员也表示,尽管过年期间展馆正常开放,前来参观的游客却并不多,“一天也就二十多人,少的时候就十来个,平时还是老年人居多。”

  家住莱山区的初福仁和妻子带着孩子们专门来体验民俗。初福仁说,他们一家有十几年没来博物馆看看了。“儿子都14岁了还从没来过,今天正好有空就带着他们来看看。”初福仁说,这些古建筑建于清朝时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门楼、戏台的雕琢描画都很有特点,光是这些老房子就很耐看,“只是孩子们未必喜欢,年轻人也许会更喜欢去庙会凑热闹。”

  同样是呈现民俗文化,庙会和博物馆为何会呈现冰火两重天呢?鲁东大学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兰玲老师认为:“庙会上的民俗文化形式很丰富,现场做糖人、扭秧歌、舞龙表演、皮影戏,活态的东西自然比陈列的静物吸引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