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评论之[21]生态先行 东营文明之城令人期待

2012年05月16日 07:10作者:来源:大众网

经济生态的文明,更多的是借助科技、创新手段来改造污染企业设备,使经济发展不破坏生态环境。同样,用文明态度对待文化生态和政治生态,将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文明。沿着这条道路,东营打造生态文明典范之城必将令人期待。

黄蓝助力、生态先行 东营文明之城令人期待
“鲁花杯”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系列评论之(21)


大众网评论员 陈宏发

 

    海水引进来养海参,养完海参后海水卤度提升,可以养虾蟹,养完虾蟹再晒盐,提取溴素,全部实现了高效利用,没有污水流入海洋。坐落在东营北部沿海的现代渔业示范区,规划面积30万亩,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开发海参养殖区9万亩,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年可实现收入12亿元。而仅仅在3年前,这里除了大片野生着碱蓬的荒滩,只有零星散布的少量虾池,经济效益低下,而且水质污染严重,渔民收入无保障。可以说,黄三角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和蓝色半岛产业聚集优势,让这个曾经依赖油田发展的滨海城市逐步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路。
    多年以来,由于一些人简单地把发展等同于GDP增长,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增长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甚至是惟一标准,导致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高增长,不惜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经济数字上去了,各类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无法可持续发展。以无度向自然索取换来的经济增长,留下了长久的隐痛,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
    东营,作为惟一一个黄蓝战略全部覆盖的城市,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让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在东营市,生态文明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的“文明”状态,而是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它既包括自然生态,更包括经济生态。这种科学的认识,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伪矛盾论”,让人欣慰。细看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10处试点生态林场造林30万亩、海参养殖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项目,每一处大手笔无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生态与经济的互惠,这其中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生态的重视,还有对更高层次文明的向往。
    透过东营,我们看到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两个层次:自然生态的文明和经济生态的文明。
    自然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第一层次上的文明,它是对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直接改善,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保护。在这方面,东营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以黄河入海口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不断改善,这里成为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连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的东方白鹳,也“爱上这里”,数量增加到350只,由候鸟变为留鸟,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高度关注。达尔文曾说,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笔者认为,服从大自然的结果是大自然惠及人类。自然生态的改善对旅游业带来直接的促动,黄三角自然保护区正在努力从4A级景区向5A级景区目标奋进,随着景区配套设施的跟进和服务水平的跃升,必将为东营带来持续的收入,打造出新的城市名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祚来说,生态文明就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其背后是经济生态的文明。所以,我们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生态文明,而不是仅仅去谈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经济生态的文明涉及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待环境的态度问题,是先污染后治理,还是边污染边治理?现实中,很多后发地区,在经济发展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招来了落后产能,排污大户。东营的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告诉我们,不污染式的高效发展模式才是科学发展模式。再看东营现代渔业示范区,先是利用技术创新,实现“东参西养”,再利用涨潮来的海水,搞一连串高附加值海产品养殖,最终晒水为盐,实现了零排放。经济生态文明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产业链式的高级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保护环境、提高就业、稳定收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发展转变。
    可以看出,经济生态的文明,更多的是借助科技、创新手段来改造污染企业设备,使经济发展不破坏生态环境。同样,用文明态度对待文化生态和政治生态,将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文明。沿着这条道路,东营打造生态文明典范之城必将令人期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