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生态也是“逼”出来的

2013年06月17日 10:14作者:来源:大众网

建设天蓝水碧、气清地洁的美丽中国、美丽山东,是美好的理想、诗意的蓝图,但任重道远,工程浩繁,需要攻坚克难、提速提效,这就离不开管理的加强、制度的健全,“倒逼”的本质就是加强管理、健全并严格落实制度。

好的生态也是“逼”出来的

——聚焦美丽山东系列评论之七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同江
   

    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要求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地方政府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大气污染的治理,利国利民,应主动去做,但也要靠法律、标准、民意的倒逼,促使人们“不得不去做”。只有有了强力的倒逼,认识不到位者才能猛醒,行动不主动者才能打起精神,工作进展慢者才能加油提速。
    不仅是大气治污,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也既需要“建”,更需要“逼”。在“生态山东”建设上,山东省既坚持建设与倒逼并举,提出加强法规制度、经济政策、科学技术、行政监管和生态文化五大体系建设,又强调以节能减排倒逼转方式调结构。6月14日举行的 “低碳山东”发展论坛传出消息,2014年起,山东省由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机关办公建筑、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为实现这一标准,省里出台了具体的奖补政策,这实际上是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倒逼”建筑业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有了明确标准,就“逼使”相关各方在建设中注意低碳环保,有了奖补政策,就能引导大家主动采用更环保的产品和工艺。假如在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都能借鉴这种思路和做法,肯定能使工作较快上台阶。
    倒逼,有利于打开局面、攻坚克难。很多利国利民的举措,号召发动很多年,但往往效果不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措施失之于软,形不成硬约束,震动不了人们的思想,撼动不了人们的惰性,这时,就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严密的标准来倒逼一下。比如治理酒驾,在“醉驾入刑”规定出台以前,效果很不理想。“醉驾入刑”规定实施以后,局面大为改观,短短几年,“喝酒不开车”已经成为共识和习惯,因酒驾、醉驾导致的车祸明显减少。
    同理,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因为对旧的生产模式的“路径依赖”,因为对治污成本的计较,因为眼前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以及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企业、每名干部都主动、都自觉地节能减排,这就需要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考核办法、奖惩机制。6月14日的国务院会议,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明确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治污责任,有利于改变“不知板子该打在谁身上”的问题,这也属于实施PM2.5监测以来,根据监测数据对环境保护的一种倒逼性促进。
    倒逼,有利于凝聚民心、共建美好生活环境。随着生活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增高,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典型表现是 ,因某个个存在或隐含污染性的项目,决策和建设过程中不尊重民意而导致了群体性事件。这对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变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倒逼,一种民意的倒逼,警示企业增强减排意识,政府加强管理。政府也应该珍视民众生态意识,借势引导,加强教育,传播先进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凝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山东的强大的正能量。
    建设天蓝水碧、气清地洁的美丽中国、美丽山东,是美好的理想、诗意的蓝图,但任重道远,工程浩繁,需要攻坚克难、提速提效,这就离不开管理的加强、制度的健全,“倒逼”的本质就是加强管理、健全并严格落实制度。好的生态环境,是建出来,也是“逼”出来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春雨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