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重建一座古城 转型一个城市

2013年06月22日 01:21作者:来源:大众网

70年后,这座城市的决策者,选择了尊重历史和传承文化,这种追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执政理念,让这座古城复活。

 

 

台儿庄:重建一座古城  转型一个城市

——聚焦美丽山东系列评论之五十五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伊茂林

 

    白天古香古色,夜晚灯火闪闪。6月21日下午和晚上,“聚焦美丽山东——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走进枣庄台儿庄古城。5年前,这项差点被房地产项目取代的古城修复工程让记者们大饱眼福。如今已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的台儿庄古城成为枣庄乃至山东的文化地标。

    运河古城台儿庄,70多年前,它在一场抗击日寇的大战中名垂青史,却也随着惨烈的战火几近毁灭。70年后,这座城市的决策者,选择了尊重历史和传承文化,这种追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执政理念,让这座古城复活。可以说,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已经摸索出一条以龙头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业,实现推动城市、经济转型的典型路子。

     枣庄因煤而建,由煤而兴。然而,经过长时期的开采之后,枣庄开始面临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的潜在危机。2009年,枣庄被国务院划入市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在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的情况之下,城市如何可持续发展、经济如何转型的命题摆在枣庄面前。台儿庄曾云集了各地富商巨贾和中国南北各种样式的建筑,“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被乾隆称为“天下第一庄”。至今,台儿庄还保留了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段3公里的古河道,以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作为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台儿庄有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专家们论证后认为,台儿庄和华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战火毁坏、可以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波兰首都华沙将二战被毁的9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按照原貌重建或修复。1980年,华沙古城作为特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8年4月8日,在纪念台儿庄战役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中,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打造成为沿运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5家煤矿企业入股,每家拿出10万吨煤的利润变现为4亿元作为启动资金,组建了国有全资公司—枣庄市台儿庄运河古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融运河文化、抗战文化、建筑文化于一体的台儿庄古城,于2010年崛起,当年便迎来150万游客,名列“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漫步于台儿庄古城,这座重建的“运河古城、江北水乡”街头巷尾游人如织。有晋派、徽派、闽南、岭南、鲁南、欧式等8种风格的古建筑交相辉映,参将署、闸官署、文昌阁、妈祖庙、驿站、私塾、青楼错落有序,不时有游船荡桨摇楫于汪塘、水街之间,百年前的胜景穿越再现。面对游客如织的台儿庄古城,当初参与“卖煤建城”的一位煤矿企业老总由衷感慨:“我卖了28年煤,以前的煤都化成了二氧化碳。只有这次拿出的10万吨煤用得最有价值——它化成了文化遗产!”

    台儿庄古城重建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已对当地经济发挥出明显的推动作用。2008年以前,枣庄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过夜游客不足1万人次。如今,枣庄市已建、在建五星级酒店达10家。自2010年“五一”试运营以来,台儿庄古城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

    台儿庄古城也显著地加快了枣庄转方式、调结构和城市转型步伐。据古城管委会公布的数据,从2009-2011年,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枣庄市文化产业综合收入从2008年的23亿元攀升至2011年的127亿元,增长5.5倍;从2006-2011年5年间,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4.4%;2012年全市新增就业10万人,其中80%得益于文化产业的带动。

   台儿庄古城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促进了枣庄“经济力”和“文化力”的双重提升。这便是古为今用,把文化业态融入文化景观,以此保护、传承、发展文化。重建一座古城,转型一个城市,台儿庄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标本。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春雨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