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淄博:保护遗迹 传承技艺 弘扬文化

2013年06月23日 00:05作者:来源:大众网

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部分,比如传统技艺,不能仅作为温室花蕾,保护起来,供人“猎奇尝鲜”,还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人文淄博:保护遗迹 传承技艺 弘扬文化

——聚焦美丽山东系列评论之六十五

大众网评论员 陈宏发

 

    淄川的蒲松龄、周村的古商埠、博山的琉璃,在淄博——曾经的齐国故都,总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近年来,淄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引入市场化机制,激发活力,带动城市旅游,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绽放灿烂之花。

  美丽山东的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保护、传承和发扬。唯有保护才能让文化得以存在,唯有传承才能让文化得以保持旺盛生命力,唯有弘扬才能让文化得以叫响,擦亮地域品牌,助力美丽山东建设。

    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经历千百年风雨洗礼,现存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遗迹多已是斑驳老朽,失去了往昔的华彩。我们要采取主动保护措施,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市场机制,盘活文物遗产,延续其生命。蒲松龄故居原本已残破只剩4堵墙,经过整修、扩建,现在拥有七进院落,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陈列体系完备,展览内容丰富,成为淄博市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在保护过程中,政府的主动作为尤为关键,先期投入资金修缮维护,为后期的旅游开发奠定基础。

    在修缮过程中,还要注意修旧如旧,贴合意境,不能破坏整体和谐。踏入扩建的“聊斋”,青砖老瓦,花木扶疏、清静幽深,似乎花妖狐精会随时在丛中出没,营造出神秘气息,在感受聊斋文化无限魅力的同时,亦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不仅仅是添砖加瓦,还要延伸内涵,注入新鲜元素。蒲松龄纪念馆拥有国内外唯一一家聊斋学研究专业学术期刊——《蒲松龄研究》,每年定期召开聊斋学年会及学术讨论会,还建立了一支自己的专业研究队伍,拥有教授二人、副教授二人、博士生一人,创作出版聊斋文化著作。这些专业化的研究,丰富了聊斋学内容,让文化更有“嚼头”,让故居更富魅力。

    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部分,比如传统技艺,不能仅作为温室花蕾,保护起来,供人“猎奇尝鲜”,还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承的主体是人,既有能工巧匠,也有粉丝拥趸。博山琉璃是中国乃至世界琉璃的起源地,曾几何时,大锅饭式的批量加工导致产品质量低下,艺术内涵不足,艺人工匠收入不高,纷纷转行,影响了整个行业发展。近年来,当地政府振兴琉璃行业、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对外展示博山琉璃风采。目前,整个博山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人、中国玻璃艺术大师9人、中国内画艺术大师3人还有一大批民间老艺人和技术工人,这为博山琉璃文化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博山琉璃爱好者遍布全球,支撑起庞大的购买市场。

    可以说,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市场的调动,只有被市场认可,产生效益和价值,才能吸引和招揽人,促进行业整体进步和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弘扬。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传统文化唯有宣传好、推广好,才能物尽其用,永葆生命力。淄博周村的古商城,作为山东省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 它不仅没有消亡和退化,反而吸引全国的游客和商贾,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弘扬。周村商埠体现出的诚信天下、宽恕待人的鲁商文化对现在商界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是“四德工程”中“诚德”文化的最好诠释。当地政府把鲁商文化融入到周村商埠中,并广泛弘扬,让这一景点别具内涵。博山因为琉璃名扬海外,成为中国最大的琉璃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销往欧美、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可以说,历史遗产所承载文化的充分弘扬,让淄博大受裨益。

    在现实工作中,历史文化遗产往往是既有物质的载体,也有非物质的部分,因此保护、传承和弘扬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齐头并进。唯有如此,方能加促文化强省建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春雨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