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棵树》:以小见大的好戏

2013年10月12日 18:47作者:仲呈祥来源:中国文化报

话剧《第29棵树》的另一个价值在于:把握住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主旨与内核。一部《赵氏孤儿》,从元曲到现在的文艺作品不断排演,表达了忠战胜奸的核心价值。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注重扬善,与西方文化往往更注重救赎不同。

  话剧《第29棵树》剧照

  仲呈祥

  我的老师,中国著名电影美学评论家钟惦棐曾对我讲:“一部戏,至少看两遍才可以发表意见。”话剧《第29棵树》我只看了一遍,本不应评价,但由于感触甚深,故在这里说说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第29棵树》不是一部小戏,而是以小见大的好戏!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重塑历程。之所以好,是因为这部戏没有意念先行,没有意念大于形象。这正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髓,其思想性消融在艺术之中并不露痕迹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与内涵。思想是艺术的灵魂,止于快感的作品,不能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要低估艺术这个门类,不要降低它的水准与底线。艺术当然需要娱乐,但不能止于娱乐,理应通过快感达至受众心灵产生精神美感。艺术学升格为一个门类,是与工学、文学、法学等一样平起平坐的门类,是人类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独特门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愈文明,把握世界的方式愈多样。除了经济方式之外,还有政治、历史、宗教、哲学和艺术方式即审美方式。西方哲人曾说,人有两种生存方式:一、活着;二、存在着。《第29棵树》就是呼唤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尊严地存在着”。

  艺术工作者需要“有尊严地存在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作用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引领风尚”首次提出,风尚顾名思义:风气、时尚。而这里,风尚就是时代的主流文化。很多年前毛主席就有对文艺发展的谈话:“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部话剧就坚持了在普及的基础上引领时代的艺术鉴赏风尚。

  话剧《第29棵树》的另一个价值在于:把握住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主旨与内核。一部《赵氏孤儿》,从元曲到现在的文艺作品不断排演,表达了忠战胜奸的核心价值。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注重扬善,与西方文化往往更注重救赎不同。

  当下,在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影响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冲突加深了。费孝通先生谈到,差不多一个世纪,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就是文化自觉。而这部话剧正是在引领观众反思整个民族的精神轨迹,真正实现了文化自觉。“反思”这一概念是黑格尔提出的。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一条格言就是: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看这部话剧与看《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一样,都带给我们很多启迪。

  孙家正同志曾经讲过,艺术培养人们的悲悯之心!悲悯之心也正是这部戏要传达出的一种浓郁的审美。

    原标题:《第29棵树》:以小见大的好戏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见习编辑郑红丽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